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login_bar_tip!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0

双重博弈左右“江淮”脚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3 09: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64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内外博弈:“江淮地区”在哪里?

  “目前,对于江淮地区只有一个大致的区域划分,最终范围仍未完全敲定。”一位参与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国务院去年7月下发的文件要求,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在国家与省两级层面进行,市以及市以下地区将不再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要求,国家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在去年底拿出初稿,省一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本月拿出初稿,并与国家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

  6月上旬,我省正式请求国家将我省的江淮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这也正是我省谋求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衔接的举措。这一动向表明,至少在省一级层面上,省政府已经初步决定将江淮地区列入安徽省的重点开发区域。但是,目前公开的消息中,对江淮地区的描述只是给出了“以合肥为中心”这一明确信号。

  合肥工业大学刘志迎教授向本报记者表示,“江淮地区”本身就是一个不明确的说法,事实上,整个安徽都被称作“江淮大地”。因此,包括程必定、刘志迎在内的区域经济专家认为,所谓的江淮地区,就应当指以合肥为中心,周边两小时左右车程的11个城市组成的江淮城市群。

  专家可以相对超脱于现实,但是,正如《决策》杂志社副总编辑张道刚所说,从政府决策上来说,还必须要考虑尽量保护省内各座城市的发展热情。如果将目前专家们圈定的江淮城市群列入重点开发区域,那么不在这一群体之列的其它城市势必会有一种失落感:省里面重点发展江淮地区,我们这边是不是就不要发展了?

  重要的不仅仅是这种失落感,根据现行的政绩考核与行政管理体制,将哪些区域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将事关省内各座城市的切身利益。张道刚分析称,仅以现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的模式来论,如果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得更好,那么,其财政收入自然相对较高,这座城市的日子就会相对好过,科教文卫等事关民生的社会事业投入也会相对较多,百姓生活质量也就相对较高。因此,在确立重点开发区域时,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会放弃争取进入这一区域的机会。这也是“江淮地区”的范围难以最终敲定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程必定等区域经济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在向省政府提出构建江淮城市群并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建议时,对于这一现实的博弈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专家们给出的四大政策建议中的第二条就是“打破‘市域’观念,树立区域观念,在构建江淮城市群上形成共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未来安徽省的发展空间将是“一群三区”的分布,其中江淮城市群是重点开发区域,而皖北区、皖南区以及大别山区基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程度而言,应当被划作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

  程必定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重申,省内各市必须打破那种认为让一个区域重点发展就表示其它区域得不到发展的观念。“这是一种基于计划经济思维的封闭观念。”程必定说,无论是从市场经济思维,还是从国内其它先发省份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区域的重点发展,都将推动其它区域的联动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江淮城市群这一区域得到高度发展,那么,势必会为皖北区、皖南区和大别山区的农副产品、资源产品、旅游业提供巨大的市场,从而拉动其它3个区域的发展。并且为其它3个区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其居民的收入水平。

  张道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重点对比了皖北与苏北地区最近10年的发展轨迹:皖北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曾长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进入本世纪以来,江苏省通过跨江开发、干部交流、对口支援以及开发区之间的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促进苏南地区带动苏北、苏中地区发展。尽管安徽省也通过实施皖北大发展战略,推动皖北地区的发展,但由于缺少一个强势区域的带动,皖北的发展势头并不如苏北地区强劲。张道刚认为,这一对比,正好可以说明,一个区域的重点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区域的发展,而不会让其它区域停止发展脚步。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案,一系列新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财政管理体制将启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将更为直接地从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中获利。

  “只有强的地区更强,弱的地区才有可能变强;如果强的地区变弱,那么弱的地区就要垮了。”程必定研究员希望他的话能让部分市县决策者们有所启迪。

  内部博弈:合肥必须当核心?

  程必定等区域经济专家在向省委省政府上报的构建江淮城市群的建议中,明确了合肥作为江淮城市群的核心地位,这是由合肥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决定。从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以及财政收入三大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来看,合肥均是江淮城市群中处第二位城市的两倍左右;从产业的辐射力来看,目前合肥已经与周边城市形成一定的产业关联,对这些城市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从区位上来看,合肥与其它10座城市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交通便利,要素流通便捷。因此,合肥已经与湖北的武汉、河南的郑州一样,具有了成为一个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能力。

  但是,江淮城市群内部各座城市对于确立合肥的核心地位仍然心存忧虑。巢湖市相关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合肥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化加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合肥市最需要的就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而由于合肥的省会优势,其对资金、技术的吸引力更强。因此,周边城市在这场竞争中已经处于下风。如果在重点开发江淮地区的过程中,再强化合肥的核心地位,势必会对周边城市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从江淮城市群内部来看,合肥与皖江城市带之间的经济联系则相对松散,在国家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相关文件中,皖江城市带还被列入中部四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因此,即便合肥最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其辐射皖江城市带的效应并不明显。

  不过,在《决策》杂志社副总编辑张道刚看来,重点开发江淮地区,首要的就是“1加几”的问题,即必须赋予合肥在全省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举全省之力将合肥率先打造成为核心增长极。张道刚说,皖江城市带目前发展得不错,但是,其对全省的辐射能力有限。而要打造一个辐射全省的增长极,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只有合肥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因此,不能再在合肥与皖江城市带之间摇摆不定。

  刘志迎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中大都拥有双中心城市,比如山东的济南与青岛、辽宁的大连与沈阳,但是,这些双中心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距离相对较远,从而让各自的辐射效应有足够的释放空间,有效地带动省域的发展。而合肥与皖江城市带仅1小时多的车程,本应同属于1小时经济圈。基于此,刘志迎教授认为,安徽必然的选择就是要将合肥打造成为一个500万~800万人口的大城市,届时合肥向外扩散辐射的能力就会得以彰显。

  因此,对于安徽来说,合肥兴则江淮兴,江淮兴则全省兴,这是必须坚持的发展方略。(胡旭)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马鞍山聚网 (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GMT+8, 2025-1-19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