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346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几日前,在医学院读书的小姐又回来了,她把我给她的文章顺便带了回来,说某某当编辑的同学好心把它改了一遍,怀着对这些“作嫁衣”人的感激,我读了一遍他改过的文稿。我似乎不认识我写的东西了,原以为改过的文章一定耐读得多,未成想非但不耐读,反而把我原先有的那点韵味也给改掉了。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敝帚自珍”,否则改过的文稿看过之后,怎么觉得不舒服。
我还是很小心地开始了我 和这位小姐的谈话。她说改过的稿子简洁多了,不象原先那样散乱,不过她也承认改过的稿子读起来,没有味道。随后她说:“你文章中的‘倒俨然象金圣叹评说《水浒》’的‘俨然’与‘象’重复了,不如只用‘象’字。”我想自己怎么和小学生似的,连重复这一错误都不知道,为了证实“俨然”与“象”不是同一意思,只好像小学生一样求助于字典,字典中“俨然”有几种解释:一是庄严的样子;二是整齐的样子;三是象的意思。我告诉她这里的“俨然”显然是第一种意思。为了进一步说明,我还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我说古代文人读书与今人不同,古人读书,十分神圣,读书前要洁净茶几,焚香,毕恭毕敬坐于桌前,腰伸得笔直,然后才打开一尘不染的线装书,静心地读。自然金圣叹也不倒外,用“俨然”的第二层意思是说我故作一本正经,学习古人的读书样子以自嘲,未成想倒弄出一场口舌之争,真是该死!
这位小姐喜欢读书。她还把一本随身带来的散文集硬要塞给我看,可能是出于“文人相轻”,我没有拜读她喜欢的这本书,她又毫不留情地把我狠批了一通,说我自以为是,过分清高,我无言以对。难道我读了她带来的书就不清高吗?世上竟有这样喜欢给人扣大帽子的人,多亏迟生了二十年,要是在六、七十年代,对那红本本这般不屑,不被整死,恐怕也得蹲几年大狱。读书乃个人喜好,哪有强迫之理。小姐见我不与她辨,又对我其他几篇文章(前些日子给她的)批了一通。她说你的文章轻巧得很,没有历史的厚重,为了证明她观点的正确性,她又搬出了几位“援兵”----她的大学同学,说他们也是这么看的。似乎人多,我便不战自退,我不想与之发生口争,也不想为我写过的东西评个理,因为它们未发表,只是留给自己看的,所以他们怎么评论,我也不会介意。只要曾经在写这些文章时有过至上的快乐也便是了,至于文章的好坏,也管不了那么多,正如自己的儿女大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见,做父母的又能将他们怎样?文章不好要改,这谁都知道,但怎样改,却是个问题。有些文章不好,想改恐怕也改不了,比如说这文章轻巧,缺少历史的厚重,恐怕你就无法改,一改就不成文章了,所以改也只是小删小减,充其量不过是润色,若通篇给它换过风格,恐怕不是改所能凑效的。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个人,一旦定型,无论你怎么去化装,也改变不了她天生的样子,人常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是因为还有三分长相,若一分长相也没有,十分打扮恐怕也救不了她。
有一个人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固然好,若他说你这臭水平,还写文章,趁早歇歇去吧。你说是听他呢?还是充耳不闻呢?你依了他,放笔南山,有人说你这人太没主见,人家随便讲你两句,你就泄气了,真没出息。若你充耳不闻,人家会说你这人真是狂妄自大,自不量力,硬冲好汉。做人难,说得人多,做文章难,恐怕只有见作文头疼的小学生最有体会。我的文章已让这位小姐和她的朋友们改得面目全非,若它们能像包装过的歌星一夜唱红,我当然为他们鼓掌,若改了之后,没人看,我仍然为他们叫好,至少我知道我的文章是不够水准的,我怎么改也捧不上台面,还是让我把它们放在抽屉里,享受主人的怜爱吧。
[ 本帖最后由 江南先生 于 2007-9-4 16: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