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345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看来我要象德西林在《图书馆》中所描写的以扫烟囱为生的男人──卡尔·弗里德尔那样只能靠默想与接受伟大熏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了。幸运的是卡尔·弗里德尔眼前是整架整架的图书,他不读,是因为书没有给他新的知识,而只给他了各式各样相互矛盾又彼此敌对的观点,无法正确指导他如何去生活,于是他索性坐在图书馆,让“满屋的书香”给他以精神的思考,而我不读书,不是因为各种书中的观点相左,让人无处适从,而是因为我想买书却买不起书,想读书,又无读书的处去处。
每次走进书店,我有一种惴惴的感觉。望着那琳琅满目、装订考究的图书一排排地码在书架上,很少有人问津,真让人伤心。这些书多象靓丽的佳人,有的面清目秀,有的香艳迷人,有的淡雅高贵,有的朴素整洁,无论她们的气质如何,一个个穿着华丽,让寒酸的文人望而怯步。怯步的不是她们华丽的服饰,而是服饰下那显赫的标价。记得单身的时候,买书先看内容,合我意者,掏钱买之,现在买书多看定价,定价低者,内容过得去,才买,要是定价过高,内容再好也只好与它依依惜别,不敢作非分之想。这社会处处讲价值规律,出书也不例外,赚钱是经营者的目的,谁肯做赔本的生意呢?可惜中国的文人十有八九不会经商,他们多在社会中谋个小职业,维持生计,但他们又酷爱书,无有书读,还称什么文人?可要有书,又要使自己断炊,所以每进书店,也如走进红楼,只有羡慕的份,若真的拉个小姐陪他,不定吓得掉头就跑。若说中国文人都不会赚钱,那绝对是错误,会赚钱的文人“下海”了,上岸时已不是一副打渔的样子,当然更不象一个穷酸的文人。当他们出门则有轿车,上班则有美艳的小姐陪着,宴席则有山珍海味,奇禽怪兽,下榻则有席梦思,呼之则手执大哥大。这种人即使读书,恐怕也只是寂寞无聊的一种消遣。文人似乎只有穷,才有出息,古人云:文穷而后工。这文穷何尝不是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日进书店,见一位穿着考究(西服是不是名牌,因我孤陋寡闻,不敢乱猜测)的先生,正指挥几位车夫模样的人在捆扎一大堆精装图书,出于好奇,偷视之,仍是精装二十四史,精装四大古典名著……让人好不羡慕。羡慕之余不免想:这位手执大哥大、当然满嘴说不说胡话就不知道了的先生真的有空静下心来一个人孤独地在一套装潢考究、富丽堂皇的书房里读这些既不能生钱又费人时日的大部头书吗?或许这些书,正如他身上的衣服,手指上的戒指,不过用来点缀而已,哪象我等迂腐文人,一看见书就以为人家是用来做学问,苦心钻研的。现在人们喜欢这样的爱情格言:不要终生相守,只要曾经拥有。和书结缘,何尝不是这样,可惜我天生愚钝,终不信这句格言的真理性有多大。所以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书,都喜欢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古老的爱情喜剧。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又不喜欢借书,即使有幸借书,又不能象黄生那样有借有还,所以索性不借,也不读。不读书固然好,可时间一久,人闷得慌,又想从书架上抽一本读过的书来读,虽说都是老面孔,但还能寻得一些新意,所以对书中的未生过“面目可憎”的感觉来。
我这人喜买书,虽说手头拮据,买不起,但那买书的心情还是有的。要是人生的思考可以不用书来延续,我又何必对它一往情深?我深知人活着我乐趣不在于读不读书,但人要思考,而思考又怎么能离开书,离开文字?买不起书,书还是要读的,所以卡尔·弗里德尔是达观的,而我就象希腊神话中的西西里斯那样把石头推上坡,滑下来,再推,再滑下来,就这样永无止境,无休无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