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login_bar_tip!

搜索
查看: 1775|回复: 0

当涂城关城郊遗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0 15: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340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当涂城关城郊遗迹
$ v/ e; Y! z% i& W 一、化城寺清风亭
' h2 U4 v! q5 P* L, f0 i" i3 C  p; Q  坐落在当涂县城西北隅(今县人民医院院址)。三国吴大帝赤乌年间,康里国僧选场3处建佛场,一在秣稜长干,一在海盐金粟,一为姑孰化城,姑孰化城基址最广。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南巡时,驻足于此,扩建28院。化城寺高阁伟楼,飞檐雕栋,雄丽壮观。有钟鼓楼,放生池、观音阁、地藏殿等诸多胜景。唐天宝年间,僧升朝造舍利塔,主坛戒。宋代景德年间,化城寺改为万寿寺。建炎中,金兵攻陷姑孰城,化城寺毁于兵燹。清风亭,系化城寺僧升朝建于寺西莲湖上,故又名升公清风亭。北宋熙宁年间,化城寺僧道新重修,又名新公清风亭。南宋建炎中,与化城寺同时毁于兵燹。明代正统初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抚江南,驻节姑孰,欲择胜地重建清风亭。由于年深日久,湖已成陆,傍城西北隅尽为沟垄之地而未果。正统五年(1440),周忱委托采石广济寺僧人修惠建亭于采石矶上,揭以“清风”之额。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近年来在采石李白纪念馆内重建。$ w  I5 S" ~, Y) e& N
  李白于天宝年间数次游化城寺、清风亭,写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和《化城寺大钟铭》文。4 t% ~% c/ C+ l3 L
  二、黄山
7 n7 Q/ c6 Q7 i7 ^  位于当涂县城北2.5公里,海拨54米,山如初月形,相传浮丘公曾牧鸡于此,又名浮丘山。唐时长江水流直达山下,故又名黄江山。山上林木葱茏,名胜古迹甚多。东麓原有东岳庙、广福寺等。东岳庙栋宇雄伟,有殿堂、经楼、厨库、僧舍共172间。广福寺原为寿圣院,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诏书改额。原有房舍二十多间,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佛殿,增建了观音阁、孔雀殿、地藏殿、天王殿、山门等。寺后万松掩映,松林深处有深云馆、怀古亭、誓清堂等古迹。誓清堂为宋嘉定九年(1216)营建,取祖逖“中流击楫,誓清中原”之意而名之,淳祐六年(1246)复修誓清堂,以米芾所书“极目亭”三字易之,故又称之为“极目亭”。上述这些古建筑都荡然无存,唯有黄山塔和凌歊台遗址至今犹存。李白游当涂,曾乘舟泊黄山脚下,写有《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等诗。. h) c" j8 s( W$ p' r0 T
  三、黄山塔凌歊台
4 m" \* K1 D* c7 _' b% t  t  黄山塔因建在黄山顶上而得名。塔高26米,为砖石结构。塔身八角形,檐为莲花瓣,五层,每层有4个拱门,塔中空,2米见方,底周17.6米,基厚1.8米,相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李白登黄山送族弟诗有“长啸倚天梯”之句,可见塔之历史甚久。清代康熙、光绪年间,曾两次修缮。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塔底进行加固维修,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A, U1 P/ W) r5 w  凌歊台,又作陵歊台,在黄山塔南。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曾建避暑离宫于其上。古凌歊台宏伟巨丽,高出尘埃,有“笙镛黛绿之胜”,从历代诗人描写凌歊台的“宋祖凌歊乐未央,三千歌舞宿层台”、“宋家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的诗句中,可窥凌歊台雄姿之一斑,而今仅存遗址。凌歊台废于何时不详。李白在《姑孰十咏·陵歊台》一诗中说:“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可见那时还有台馆存在。明代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道:“凌歊台在山顶,有石如案,高者五尺,顶平而圆,径丈许”,描述了凌歊台遗址。今巨石尚存,右侧石刻有三,字迹依稀可辨,为明代倪伯敖等人的记行诗词。昔日“凌歊夕照”为姑孰八景之一。$ S1 e+ P3 y0 h% A, M7 z5 d
  四、姑孰溪
2 M, u; l' }/ O; e# z0 [% [  姑孰溪又作姑熟溪,即今姑溪河,又名姑浦。东起丹阳湖口小花津与运粮河相接,西至当涂城西金柱关注入长江。全长23.4公里,流域面积约394平方公里。姑孰溪萦绕当涂腹地,为重要水运河道。东可由丹阳湖过银淋堰达太湖流域,南通水阳江、青弋江经宣州、徽州可达浙中。西经青山河、长江可往南京、芜湖等地。
( a1 M8 f/ I% G. u2 U; \  唐代当涂县城南姑孰溪上有浮桥沟通南北驿路。天宝年间,县令李明化在桥上建了一座“四甍翚飞,巉绝浦屿”的水亭。因亭横跨溪上,宣州司马武幼成名之“姑孰亭”。李白曾与友人在亭内聚会饮酒,有《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姑溪河入江处,建造一座八角七层砖塔一一金柱塔。今河上架设有宁芜铁路桥和公路桥。李白一生多次驻足当涂,晚年寓居于此。对姑孰溪两岸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曾写有《姑孰十咏》。约在晚唐时,人们怀念李白,在姑孰溪畔建起一座“十咏亭”,此亭早已无存。近年,在青山墓园又重新建起一座“十咏亭”供游人瞻仰。
; `$ {! o; R% j6 b) _  五、白纻山桓公井" J% a/ {; L3 j
  白纻山位于当涂县城东2.5公里姑溪河北岸,为姑溪河与青山河汇合之处,高123米,山势南高北低,形若卧狮。山中林木葱郁,山水青秀,素为揽胜狩猎之所。山巅旧有苍松七株,姑孰八景谓之“白纻松风”。$ {4 e5 f% R$ t. h8 g* w
  白纻山原名楚山。因东晋大司马桓温驻节姑孰当时,常与佐僚携女乐登山宴会歌舞,好为《白纻歌》,故改名为白纻山。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孝武帝刘骏出猎,会师于此山。白纻山古迹颇多,较著名的有桓公井、挂袍石、四望亭、卧仙杯、齐云亭、兴国禅寺等,今皆不存。桓公井据传为当年桓温所凿,井水清沏,终年汨汨,井下有泉,常年不涸。传说桓温曾用此水饮马,故又称“饮马泉”。山上有一瘦削而立之石,高约六七尺,桓温曾用之挂袍,故名挂袍石。李白慕名登山,追忆前贤,诗篇中对白纻山多有吟咏,其《桓公井》为《姑孰十咏》之一。1 L( _8 q* z  C0 E: j* U$ r7 B5 e
  六、天门山" l; E' y% j- \: f, v) [6 @
  当涂县城西南长江两岸东、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81米,在当涂县城西南15公里的江东岸,今属芜湖市。西梁山又名梁山,海拔65米,在和县城东南30公里的江西岸,今属和县。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自江中远望,两山色如横黛,宛似蛾眉,又名蛾眉山。两山耸于江畔,若二虎雄踞,又称二虎山。& i" u) E; T5 E' b
  东、西梁山虽不高,但临江巉岩壁立,陡如刀削。东梁山唯东南坡较缓,有石阶可登。据传山巅曾有古刹,不知何时毁于兵火。西梁山由大陀山和小陀山组成,山前有怒吴阁、龙王宫,山后有普光庵。临江悬崖之上,东晋永和三年(347)王羲之书“振衣濯足”摩崖石刻,至今隐约可见。山脚崖上,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后“洪水至此”石刻七处,已成为珍贵的水文研究史料。原有唐李白《天门山铭》石刻,惜无存。% w8 W- |4 F/ T, R
  东西梁山号为“天门”是言其地势险要,素有长江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历为兵家攻守要地。春秋时,楚获吴赊艎于此;南朝宋孝武帝曾在此检阅水军,诏立双阙于二山。山上有却月城,为宋车骑将军王玄谟所筑,于此屯兵捍御。清时曾有炮台、城垒。今无存。1949年,人民解放军激战三日,攻克了国民党军队自称“固若金汤”的西梁山阵地。为纪念渡江战役先烈,1952年在西梁山之阳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纪念亭。建国后,东梁山山巅和西梁山脚下架设了高入云霄的过江电缆铁塔,电缆线横空飞越大江,跨度1411米,宛如门楣,甚为奇特、壮观。, j3 y( N) \9 b6 V9 K) Q' a% V* z3 o" R
  东流而去的大江将天门山与风景奇妙的采石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吸引着历代官宦名流遨游题咏。李白多次游历登临,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对天门山赞颂不已。李白《姑孰十咏》中有一首是专写天门山的,其他还有《天门山铭》、《望天门山》。在别的诗中提到天门山的,象“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横江词》);“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歌动白纻山,舞回天门月”(《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这些诗句对天门山作了各种吟咏描绘,令人神往。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马鞍山聚网 (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GMT+8, 2025-1-19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