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的传闻佚事. a$ E0 \, a8 n
姑溪河名的传说 ; e) n* t' l8 H0 U% U! f8 I
当涂县城南有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城边流过,这条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时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来历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义又是什么?当涂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大批难民,逃难来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过路的人关切地问她为什么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不备之际,她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看到这个姑娘悲伤的模样,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边所有的姑娘们都互相询问:“这姑娘是谁?”随后又有很多闻讯而来的人都问:“姑娘是谁”?这条小河本来没有名字,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淹没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为“姑孰溪”,“姑孰”就是“这姑娘是谁?”的意思。年长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们称之为“姑溪河”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居当涂时,深深地爱上了姑孰溪。他写的《姑孰溪》诗中有两句写道:“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是对这位投水姑娘的叹息。
. k1 j+ b& ]# @7 o. f8 _, J# s: T8 a; A$ b+ j' n7 M
李白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 Q. k/ j6 E% `- V* K( U4 |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西麓,有一茔古墓,背倚郁郁葱葱大青山,面临妩媚宁静的青山河,远眺滚滚东流的大江。这里,苍松掩映,翠竹环绕,风景秀丽。长眠在这古墓里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涉水跋山,前来凭吊。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当涂)人,才知道这个古钱的来历。
2 s, _2 p( d. E# G1 I. g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济来维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从叔李阳冰,写《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以赠。诗中除了歌颂李阳冰的文学才华和为官政绩,还陈述了自己在金陵无所可依的困难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候”。在王公权贵面前桀傲不驯。可是,他对姑孰(古时当涂)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有着极其深厚、真挚的感情,从而得到当涂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对李白晚年的处境和遭遇,当涂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后安葬时,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钱,好让他在阴间不再穷困,有钱打酒喝,表达了当涂人民的一片心意。
5 J- @6 Y6 C$ s4 U4 o1 J+ E
' x' ~2 e& T8 F! s3 W1 r 争葬李白的传说+ b7 n, [$ E8 ]5 g6 K8 S3 o0 A3 s
大诗人李白临终以前,寄居于采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纵酒,醉后仗着豪兴,入江捞月被溺死。采石的乡亲们,接连3天都没有捞到李白的遗体,人人焦虑不安。3 w H$ ^8 d. s
在采石江面的当涂境内,有条汊河叫姑溪河,这条河与水阳江汇合,水阳江东岸有座青山,离采石30多华里。就在李白死后的第三天,青山的人们突然在水阳江中,发现了李白的尸体,那狷介傲岸的神态,一如生前。于是,人们随即打捞上岸,备棺收敛,决定安葬于青山。
: T9 c& M0 Y1 Y3 d; }: x b( c: s 这一消息很快被采石人得知,便选派一批人赶到青山,要把李白遗体抬运回采石,建墓于翠螺山。可青山人坚决不同意,这样双方就发生争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让,最后闹到了当涂县衙,打起了官司。
7 Z$ h, J% u* |; c 当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族叔。这几天,他正在为李白醉酒淹死于江中,暗自叹息不已,忽听衙役禀报,采石、青山两地人为争葬李白之事来打官司,便决定亲自来判断这件事。" L7 W/ Q' t3 }! d2 O4 v
李县令叫采石人先说。采石人说:“李白诗传天下,名扬四方。晚年留连当涂山水,尤爱采石翠螺。居翠螺山后,乡邻引以为荣,以亲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乡人无不为之流涕。本想将他葬于翠螺山,使其英名与山共存。谁料青山乡民将遗体捞起,欲葬于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应该是他死眠之处。”
' P. M* Q |. K: r* u7 I 李阳冰频频点头。青山人连忙说:“李白最喜爱青山,他生前常来青山,或寻访谢朓遗迹,或林间抱琴醉卧。乡民常仰见其风采,聆听其吟青山诗篇,实为我乡荣幸。今诗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尸体不顺流而下,却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脚下。可见,青山实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处,其在天之灵定会不安。”6 h- Y5 _3 i+ k- ` K0 A5 x
李阳冰听后经过深思,想出个折衷的办法。说道:“太白生前爱采石,采石乡民将他视为家人,理应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尸体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见其身前已有夙愿。本县判定:在采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将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长眠于青山,以遂其愿。”
. M+ i( s9 w9 [- j7 z5 m7 z 于是,这场争葬李白的纠纷就这样了结。
% \ N! Q7 X. R3 v- I- [7 ^; } 因此直到现在,采石、青山各有一个李白墓。采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 j; m5 H7 e9 f
/ Z$ p& p0 J# _' w7 S' a' b0 R/ P转自 当涂热线2 a+ u( c8 S3 P `1 @. F
当涂的传闻佚事2 C, U2 S& h) S7 O, x# b
姑溪河名的传说
3 y) x" o* r( N( j 当涂县城南有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城边流过,这条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时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来历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义又是什么?当涂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大批难民,逃难来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过路的人关切地问她为什么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不备之际,她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看到这个姑娘悲伤的模样,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边所有的姑娘们都互相询问:“这姑娘是谁?”随后又有很多闻讯而来的人都问:“姑娘是谁”?这条小河本来没有名字,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淹没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为“姑孰溪”,“姑孰”就是“这姑娘是谁?”的意思。年长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们称之为“姑溪河”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居当涂时,深深地爱上了姑孰溪。他写的《姑孰溪》诗中有两句写道:“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是对这位投水姑娘的叹息。
" R, _/ V8 j# C$ r4 R, ]1 j7 ^) m N' x# ] G x
李白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
2 |7 ~) ?# B3 q: F. w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西麓,有一茔古墓,背倚郁郁葱葱大青山,面临妩媚宁静的青山河,远眺滚滚东流的大江。这里,苍松掩映,翠竹环绕,风景秀丽。长眠在这古墓里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涉水跋山,前来凭吊。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当涂)人,才知道这个古钱的来历。 ! j9 `6 P4 F! q% c0 M+ g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济来维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从叔李阳冰,写《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以赠。诗中除了歌颂李阳冰的文学才华和为官政绩,还陈述了自己在金陵无所可依的困难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候”。在王公权贵面前桀傲不驯。可是,他对姑孰(古时当涂)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有着极其深厚、真挚的感情,从而得到当涂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对李白晚年的处境和遭遇,当涂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后安葬时,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钱,好让他在阴间不再穷困,有钱打酒喝,表达了当涂人民的一片心意。/ V/ W+ F% ^2 p
4 G- f& i( X; n) L9 t
争葬李白的传说
9 J- V7 t" _! l! J b( u( q 大诗人李白临终以前,寄居于采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纵酒,醉后仗着豪兴,入江捞月被溺死。采石的乡亲们,接连3天都没有捞到李白的遗体,人人焦虑不安。0 I; C; X( H& {$ Q
在采石江面的当涂境内,有条汊河叫姑溪河,这条河与水阳江汇合,水阳江东岸有座青山,离采石30多华里。就在李白死后的第三天,青山的人们突然在水阳江中,发现了李白的尸体,那狷介傲岸的神态,一如生前。于是,人们随即打捞上岸,备棺收敛,决定安葬于青山。
' X9 t% H2 {" Q 这一消息很快被采石人得知,便选派一批人赶到青山,要把李白遗体抬运回采石,建墓于翠螺山。可青山人坚决不同意,这样双方就发生争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让,最后闹到了当涂县衙,打起了官司。
. B, i/ f- V/ e, [ 当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族叔。这几天,他正在为李白醉酒淹死于江中,暗自叹息不已,忽听衙役禀报,采石、青山两地人为争葬李白之事来打官司,便决定亲自来判断这件事。) Z% n$ M/ G4 s m
李县令叫采石人先说。采石人说:“李白诗传天下,名扬四方。晚年留连当涂山水,尤爱采石翠螺。居翠螺山后,乡邻引以为荣,以亲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乡人无不为之流涕。本想将他葬于翠螺山,使其英名与山共存。谁料青山乡民将遗体捞起,欲葬于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应该是他死眠之处。”
8 \9 u- K7 K+ l+ e8 [9 M 李阳冰频频点头。青山人连忙说:“李白最喜爱青山,他生前常来青山,或寻访谢朓遗迹,或林间抱琴醉卧。乡民常仰见其风采,聆听其吟青山诗篇,实为我乡荣幸。今诗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尸体不顺流而下,却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脚下。可见,青山实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处,其在天之灵定会不安。”
( L2 S: Q$ o4 d! F5 Y1 i 李阳冰听后经过深思,想出个折衷的办法。说道:“太白生前爱采石,采石乡民将他视为家人,理应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尸体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见其身前已有夙愿。本县判定:在采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将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长眠于青山,以遂其愿。”
: o, i3 \& p" B, M/ ` 于是,这场争葬李白的纠纷就这样了结。$ ~& v. |* y: g& |) u
因此直到现在,采石、青山各有一个李白墓。采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 B' ], z5 Z& b( f4 X( G- l8 m% Y7 p. m! ?
转自 当涂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