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的传闻佚事5 Y! R0 S8 I: e+ Y
姑溪河名的传说 ; S* C0 A; g3 m1 K
当涂县城南有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城边流过,这条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时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来历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义又是什么?当涂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大批难民,逃难来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过路的人关切地问她为什么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不备之际,她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看到这个姑娘悲伤的模样,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边所有的姑娘们都互相询问:“这姑娘是谁?”随后又有很多闻讯而来的人都问:“姑娘是谁”?这条小河本来没有名字,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淹没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为“姑孰溪”,“姑孰”就是“这姑娘是谁?”的意思。年长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们称之为“姑溪河”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居当涂时,深深地爱上了姑孰溪。他写的《姑孰溪》诗中有两句写道:“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是对这位投水姑娘的叹息。
$ [( u R3 B2 Y) j& Z0 w+ I: G$ Q
}' T# s. |; ?1 v. V' O5 }( P# V8 o 李白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
; j0 a+ A4 r; y* A# `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西麓,有一茔古墓,背倚郁郁葱葱大青山,面临妩媚宁静的青山河,远眺滚滚东流的大江。这里,苍松掩映,翠竹环绕,风景秀丽。长眠在这古墓里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涉水跋山,前来凭吊。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当涂)人,才知道这个古钱的来历。 2 E" i% C9 e$ t2 _& c q$ U4 W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济来维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从叔李阳冰,写《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以赠。诗中除了歌颂李阳冰的文学才华和为官政绩,还陈述了自己在金陵无所可依的困难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候”。在王公权贵面前桀傲不驯。可是,他对姑孰(古时当涂)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有着极其深厚、真挚的感情,从而得到当涂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对李白晚年的处境和遭遇,当涂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后安葬时,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钱,好让他在阴间不再穷困,有钱打酒喝,表达了当涂人民的一片心意。
f( m- T& t2 R- i$ S" T. x8 E8 f# O$ h) v' O# m
争葬李白的传说
, J" M1 H! T, s6 z7 @# ] 大诗人李白临终以前,寄居于采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纵酒,醉后仗着豪兴,入江捞月被溺死。采石的乡亲们,接连3天都没有捞到李白的遗体,人人焦虑不安。/ C* y( B8 y5 [2 {5 n" h
在采石江面的当涂境内,有条汊河叫姑溪河,这条河与水阳江汇合,水阳江东岸有座青山,离采石30多华里。就在李白死后的第三天,青山的人们突然在水阳江中,发现了李白的尸体,那狷介傲岸的神态,一如生前。于是,人们随即打捞上岸,备棺收敛,决定安葬于青山。 ) m4 c* U5 u0 d- ^3 Z+ V
这一消息很快被采石人得知,便选派一批人赶到青山,要把李白遗体抬运回采石,建墓于翠螺山。可青山人坚决不同意,这样双方就发生争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让,最后闹到了当涂县衙,打起了官司。* u: }; @6 S# P( [( A8 y, Q/ U
当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族叔。这几天,他正在为李白醉酒淹死于江中,暗自叹息不已,忽听衙役禀报,采石、青山两地人为争葬李白之事来打官司,便决定亲自来判断这件事。9 a* D; S$ B4 T
李县令叫采石人先说。采石人说:“李白诗传天下,名扬四方。晚年留连当涂山水,尤爱采石翠螺。居翠螺山后,乡邻引以为荣,以亲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乡人无不为之流涕。本想将他葬于翠螺山,使其英名与山共存。谁料青山乡民将遗体捞起,欲葬于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应该是他死眠之处。”- ?& K( N4 l& X; _1 m, g* Q
李阳冰频频点头。青山人连忙说:“李白最喜爱青山,他生前常来青山,或寻访谢朓遗迹,或林间抱琴醉卧。乡民常仰见其风采,聆听其吟青山诗篇,实为我乡荣幸。今诗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尸体不顺流而下,却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脚下。可见,青山实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处,其在天之灵定会不安。”
7 d3 E6 Y6 ]/ u9 v! l4 v6 C 李阳冰听后经过深思,想出个折衷的办法。说道:“太白生前爱采石,采石乡民将他视为家人,理应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尸体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见其身前已有夙愿。本县判定:在采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将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长眠于青山,以遂其愿。”
! M" J$ f9 J, h' _" S7 F 于是,这场争葬李白的纠纷就这样了结。: y* r; ^' k3 c. b1 X8 e
因此直到现在,采石、青山各有一个李白墓。采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 A* \7 a5 G
# [' O, j" `/ ^7 N
转自 当涂热线
" {) m+ t6 V* i" y+ e当涂的传闻佚事
5 B- u" c% [# @+ n4 @ 姑溪河名的传说 8 H. J6 D# a3 ^1 V- K+ _" ^
当涂县城南有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城边流过,这条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时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来历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义又是什么?当涂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割据混战,大批难民,逃难来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过路的人关切地问她为什么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不备之际,她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看到这个姑娘悲伤的模样,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边所有的姑娘们都互相询问:“这姑娘是谁?”随后又有很多闻讯而来的人都问:“姑娘是谁”?这条小河本来没有名字,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淹没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为“姑孰溪”,“姑孰”就是“这姑娘是谁?”的意思。年长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们称之为“姑溪河”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居当涂时,深深地爱上了姑孰溪。他写的《姑孰溪》诗中有两句写道:“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是对这位投水姑娘的叹息。- `6 w& o: o+ Z @9 W: }
" [% I. p' M8 d* W, J2 ]/ ? 李白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
1 c W3 D7 u$ N& r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西麓,有一茔古墓,背倚郁郁葱葱大青山,面临妩媚宁静的青山河,远眺滚滚东流的大江。这里,苍松掩映,翠竹环绕,风景秀丽。长眠在这古墓里的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涉水跋山,前来凭吊。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为何刻一古钱?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当涂)人,才知道这个古钱的来历。 ( H% Y3 N) Q' g$ H, r5 a
李白晚年穷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济来维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从叔李阳冰,写《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以赠。诗中除了歌颂李阳冰的文学才华和为官政绩,还陈述了自己在金陵无所可依的困难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候”。在王公权贵面前桀傲不驯。可是,他对姑孰(古时当涂)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却有着极其深厚、真挚的感情,从而得到当涂人民的无限崇敬和热爱。对李白晚年的处境和遭遇,当涂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后安葬时,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钱,好让他在阴间不再穷困,有钱打酒喝,表达了当涂人民的一片心意。
+ |# g, T& j+ b+ s7 ?
. i3 z* W5 Z0 J. x$ e/ P: G0 @' ~% _ 争葬李白的传说& {9 \' }' p- [: q' V8 N9 v
大诗人李白临终以前,寄居于采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纵酒,醉后仗着豪兴,入江捞月被溺死。采石的乡亲们,接连3天都没有捞到李白的遗体,人人焦虑不安。
; `7 `- |% }' J( x4 S( Q' t 在采石江面的当涂境内,有条汊河叫姑溪河,这条河与水阳江汇合,水阳江东岸有座青山,离采石30多华里。就在李白死后的第三天,青山的人们突然在水阳江中,发现了李白的尸体,那狷介傲岸的神态,一如生前。于是,人们随即打捞上岸,备棺收敛,决定安葬于青山。
6 D& B- I/ b1 v' L 这一消息很快被采石人得知,便选派一批人赶到青山,要把李白遗体抬运回采石,建墓于翠螺山。可青山人坚决不同意,这样双方就发生争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让,最后闹到了当涂县衙,打起了官司。 T! Y$ d! J* C/ c$ O( K
当时的当涂县令李阳冰,是李白族叔。这几天,他正在为李白醉酒淹死于江中,暗自叹息不已,忽听衙役禀报,采石、青山两地人为争葬李白之事来打官司,便决定亲自来判断这件事。( Q5 E, F+ K: _ w6 C) i; j
李县令叫采石人先说。采石人说:“李白诗传天下,名扬四方。晚年留连当涂山水,尤爱采石翠螺。居翠螺山后,乡邻引以为荣,以亲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乡人无不为之流涕。本想将他葬于翠螺山,使其英名与山共存。谁料青山乡民将遗体捞起,欲葬于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应该是他死眠之处。”
/ W) S. V" Z1 Z7 j5 R 李阳冰频频点头。青山人连忙说:“李白最喜爱青山,他生前常来青山,或寻访谢朓遗迹,或林间抱琴醉卧。乡民常仰见其风采,聆听其吟青山诗篇,实为我乡荣幸。今诗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尸体不顺流而下,却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脚下。可见,青山实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处,其在天之灵定会不安。”
; V1 u C) w: H& S0 G$ c 李阳冰听后经过深思,想出个折衷的办法。说道:“太白生前爱采石,采石乡民将他视为家人,理应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尸体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见其身前已有夙愿。本县判定:在采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将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长眠于青山,以遂其愿。”
4 e/ ` h. i3 I 于是,这场争葬李白的纠纷就这样了结。
9 c0 N) `& s9 p0 C 因此直到现在,采石、青山各有一个李白墓。采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 ^. {9 @ e+ h$ _' T) R$ D( ~( ^: c8 L |- v
转自 当涂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