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对全省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以下盘点。
2006年以来,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在山东省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和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82.48亿元,年均递增20.5%,占全省的比重由81.4%增加到84.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29.15亿元,对全省地方财政的贡献由47%增加到49.5%。截至目前,山东省30个经济强县中,15个县拥有26家上市公司,占山东省的19.7%;共融资343.6亿元,占山东省的29.4%。作为县域经济的骨干,这30个经济强县已成为山东经济中最具活力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发展县域经济是由县域客观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农”为核心的区域综合经济,农民、农村、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因此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县域不发展,全省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农村不发展,城市发展就会失去支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就会沦为空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流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浙江省是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倒数第三,一直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1978年,该省农村贫困人口有1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培育县域经济活力,到2007年底,361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超过4000元,80%以上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范围,现在浙江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数比例大。2007年,浙江全部58个县财政收入均超1亿元,其中24个超10亿元,县域经济活力和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浙江的实践表明,把落脚点放在壮大县域经济上,既可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也能更好地培育强县,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近年来,不管是工业强省还是农业大省,不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还是中部地区,都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自身更好更快发展或者崛起的重要抓手。正是通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一个个贫困、落后县市走上了强县、大县之路,并直接引发了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全国各地加速,大县、强县继续做大做强、小县弱县正在奋力追赶的局面。
以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著称的河南,近年来正向着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跨越。2007年,河南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的7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县域经济为河南转变打下了雄厚的“基石”。
随着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以来,也唤醒了东北的县域经济发展。
2007年,辽宁省44个县(市)生产总值增长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比重占全省经济近四成。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成为促进中西部等地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跨越的重要载体。
“县域突破”是吉林省委、省**拟定的经济发展“四大战略”之一,近年来,他们根据本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改变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被动局面,县域经济环境得到改善。
事实证明,无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还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县域经济都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为工业强省战略打牢坚实的基础,全省的综合实力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有专家认为,把县域经济的基础打扎实之日,就是工业强省战略真正实现之时,县域经济发展大有文章可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