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5961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7年前,太和女环卫工人薛银环历尽艰辛,创办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学校针对哑儿开展语言康复训练,让他们能够开口说话。7年来,薛银环和她的姐妹们用爱和勇气浇灌无声世界,让那些只能发出简单声调的孩子开口说话,重获童年的美好时光。如今,在卖掉家中楼房,全家人租房居住后,薛银环仍难以支撑学校的运转,她说,个人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
○动念
街头见闻震撼心灵
当时就立下了一个念头:不能让孩子们失聪又失学。
薛银环原是太和县一名环卫工人,曾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并于1998年当选为省九届人大代表。
2001年,她在汽车南站一带打扫卫生,有一天,一个聋哑小孩想坐车走,孩子的母亲哭着追过去把孩子拽回来,那小孩就啊啊喊叫,孩子妈说,回家就把孩子锁起来,不让孩子出去偷东西。在跟小孩母亲的谈话中,薛银环得知,孩子没有上过学,没有任何技能。
孩子的叫声和母亲的哭声,深深震动了薛银环。她想,如果有学校能把这类小孩都收进去,教会他们说简单的话语,能跟家人沟通,孩子的母亲也不用这样焦急、难过。后来,薛银环在代表调研中发现,在农村有许多聋哑儿童,他们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一辈子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她当时就立下了一个念头:不能让孩子们失聪又失学。
○艰辛
卖房把学校办起来
薛银环卖掉了家里的楼房,全家租房子住。接着,她用剩下的钱租下了三间房子作校舍,从阜阳特教学校引进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课桌椅。2001年8月,太和县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
刚开始,薛银环想得很简单。“有资金,有房子,收点学生,不就办起来了?结果不是这样。”
由于待遇问题,薛银环根本招不到老师。后来,一位叫刘云的老师在得知薛银环的办学计划后,自愿加入这个行列。一直到第三年,刘云老师才开始拿工资。更让薛银环没有想到的是,特教学校招不到一个学生。薛银环分析,一是家长不信任;二是学生家长不重视,认为小孩本来就残疾,不值得投入。薛银环于是向社会公开承诺,免费入学。
“我跟人家承诺,只要你带的粮食够吃,我能把他教会说话,就这种情况下,人家才把孩子送过来。”
○理解
卖房致夫妻感情紧张
“家人到现在还不支持我,但有一个支持我的就足够了,我儿子支持我,还劝我别管别人反对。”
薛银环的丈夫胡守田告诉记者,薛银环把房子卖掉,造成了夫妻感情紧张。
刚开始,薛银环的儿子也有些不乐意,不和母亲说话。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每当别人问我最喜欢什么事的时候,我总是说我喜欢生病。只有在我生病的时候,才能见到妈妈。所以,现在我只有两个心愿,第一是我快一点生病,第二是这个世界上再也不要有残疾儿童了,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都见到妈妈了。
在学校成立一年后的某一天,薛银环的儿子走进学校,知道母亲一年来做了什么。此后,儿子彻底改变了,成为最支持她的人。每逢放假,儿子都会来跟孩子们一起玩。“家人到现在还不支持我,但有一个支持我的就足够了,我儿子支持我,还劝我别管别人反对。”
○坚持
个人力量已到极限
“学校这样下去能维持多久?我想能维持一天算一天,个人力量真的已到极限了,只是今后孩子们该怎么办呢?”薛银环说,她不想看到与孩子说再见的那一天。
与健全的孩子相比,照顾缺乏语言能力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勇气。特教老师刘云说:“普通孩子一般教几遍就行了,但是这些小孩,教十遍、百遍后又忘了,等下次再教时,说不定还不会,要重复好多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耐心教育下,学生们很快就有了进步。很多孩子学会了说话,融入到健全人当中。一提到那些孩子,薛银环如数家珍:“有一个小孩,语训后上普通小学四年级,还有一个私立小学的,他们几人说的全是普通话,本地人还以为他们是外地来的。”如今,已有近百名聋哑孩子离开特教学校,走向普通小学的课堂。
在孩子们获得快乐的同时,薛银环和老师们在苦苦支撑。“老师工资最高的才700元,在太和县,不到别人一半。”薛银环说,即便在学校上了轨道后,对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地收费,目前的状况很艰难。房租、水电……薛银环不得不为资金发愁。(李家林武长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