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5959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30年前,我省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安徽始终挺立在改革的潮头。
30年风雨兼程改革路,30年经济社会变迁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安徽农村,在改革中一次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安徽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一节节向上攀升。
稻菽飘香满江淮
6月10日,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农民郭殿奎家的麦田里机声隆隆。站在田头,郭殿奎无限喜悦地说:“俺家16亩小麦,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
与郭殿奎的话相呼应,6月11日省调查总队亮出喜人的统计数据:今年全省小麦面积3520万亩,平均亩产331.8公斤以上,总产166.8亿公斤,小麦优质率达到71.2%;小麦总产、单产和优质率均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产量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只是我省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农村改革30年来,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林牧渔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等主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丰富多样,告别短缺,实现了总量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统计数据表明,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增。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79.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4倍,年均递增12.2%。
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充分彰显我省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强劲态势。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94.5亿公斤,比1978年增产140亿公斤,接近翻了一番;全省肉蛋奶总产550万吨,是1978年的7.5倍;水产品总量196万吨,是1978年的37倍;渔业经济总产值280亿元,是1978年的270倍;全省棉花总量达到37.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2.3倍。
“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快速扩增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说,30年来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但种植业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81.1%下降到2006年的50.9%,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则增加了30.2个百分点。此外,农村二、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
张华建认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增强和农副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钱袋鼓起农家乐
五角钱能买到什么?相对于今天的消费水平,这的确是个问题。但如果退回30年,当时的五角钱可买半斤肉。人均日收入5角4分,决定了当年桐城市大关镇人“每天半斤肉”的消费水平。
“现在大关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快接近7000元了。”改革开放30年后,再谈起人均收入,大关镇蛋鸭养殖带头人张成友颇为兴奋:“村民收入增加了400多倍,增长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预计。”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用“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来描述我省农民收入水平: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3.3元,提高到2007年的3556.3元,增长了31.5倍,年均增长12.6%。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445.33元,同比增加425.66元,增长2.7%。
“我省农民收入形态结构货币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由于我省农村生产社会化、商品化进程加快,过去较长时期内存在的以实物收入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被以货币收入为主的市场经济所替代。1978年农民人均货币纯收入为47.9元,货币收入率只占42.3%。“那时候,人们都不用钱袋子、钱包之类的东西,为啥?没钱呗。”回忆起当年生活窘境,东至县胜利镇青云村农民余见东无限感慨地说,“现在我也用钱夹了,里面总装上千儿八百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我省农民全年现金收入达2959.1元,货币收入率提高到83.2%。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来源结构非农化。对此,埇桥区北杨寨乡农民李剑体会尤深。他说,家里5亩地种麦子等农作物,一年收入约3000元;儿媳在乡里的一家民营企业上班,一年能挣8000多元;儿子在天津务工,过年回家时能交一万多元。
李剑的家庭收入情况,折射出我省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家庭经营性收入虽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趋弱,比重下降。1985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03.8元,去年上升为1820.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则由82.2%下降为51.2%。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却快速提高,由1985年的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1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由9.7%提高到41.4%。
此外,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1990年到2007年我省农民的这两项收入,由人均20.0元增加到265.4元,年均增长16.4%,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快4.7个百分点。
农民生活更美好
“朱佐明买轿车了!”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初秋的山村。倚新车而立,岳西县主簿镇金塘村茭瓜种植能手朱佐明脸上的笑容,比金秋的阳光更灿烂。他不仅拥有农村时髦的生活“新三样”———空调、电脑和手机,而且把小轿车也开回家。“现在,我们家的生活比蜜还甜呢!”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像朱佐明一样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用百姓自己的话说:“变小的是饭量,变大的是住房,变靓的是服饰,变快的是交通。”据统计,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2754.0元,比1978年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5元,增长近26倍,年均递增12.0%。
“吃了吗?”曾经是一句非常流行的问候语。但现在,百姓渐渐从“吃饭消费”中走出来,食品结构明显变化,饮食质量提高。2007年我省农民人均食品支出1192.6元,比1978年增长14.8倍,主食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9.9%下降到2007年的23.9%;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3.3%,比1978年减少30个百分点。饮食,已发展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从灰绿黑蓝,到五彩缤纷,人们对衣服的要求更加“苛刻”,不仅挑选质量、花色,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资料表明,我省农民衣着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该项支出为166.3元,比1978年增长16倍。
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是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对此,岳西县中关乡北山村的许农高感受深刻。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两间土墙瓦顶的屋子里,一到阴雨天在屋内走路都打滑。去年他住上自家盖的小洋楼,“现在有书房,两个卫生间,还有宽敞的阳台和独立的小院。”
像许农高一样,我省农民住得越来越宽敞舒服。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8.9平方米,是1978年的3.4倍;人均楼房面积14.6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比重达50.4%。(方秀 俞夏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