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辉耀皖江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安徽省芜湖市调研组 【编者按】无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无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无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在几乎没有任何特殊优势的情况下,芜湖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芜湖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经过多年努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比较完善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已在芜湖初步建成,2007年科技进步对芜湖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
[img] | 0月16日,一批出口到委内瑞拉的奇瑞汽车在芜湖外贸码头准备装船启运。新华社发 | 芜湖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立足科学发展,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当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芜湖的实践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探索了一条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路子。
芜湖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
芜湖是一座饱含徽文化灵秀之气的美丽江城,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全市现有人口230万,地域面积3317平方公里。
1978-2007年的30年间,芜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7.45亿元增长到581.12亿元,由全省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财政收入从2.45亿元增长到105.16亿元。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从392元和95元增加到13234元和5208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18.4平方米和34平方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全日制学校由249所增加到733所,其中高等学校由3所增加到10所。基本实现了养老、失业保险的全覆盖和城乡低保的应保尽保。
发展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芜湖发展的关键所在
芜湖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形成了具有突出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
1.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
芜湖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了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3个支柱产业。2007年,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占全市52.2%,完成产值7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7.2%。
2.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芜湖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始终着力引进“好、大、高、外”项目,同时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和集中度。
目前,汽车产业已形成65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零部件企业达到400多家,2007年汽车工业实现总产值292亿元,对芜湖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空调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600万套,家电微电机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台。
3.集中发展、节约资源,打造各具特点的县域经济
芜湖认识到发展工业必须走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之路,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结合3县4区各自不同条件,确定了绿色食品、机械加工等作为其各自的特色产业,避免了相互之间的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
(二)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形成自主产权、自有品牌,是芜湖发展的鲜明特征
芜湖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实现了自主创新政策的连续性。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
1.构建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
芜湖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自主创新。
(1)优化创新环境
芜湖市先后制定了引进人才、奖励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加强了对“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的弘扬,营造了适合创新的良好氛围。
(2)构建创新平台
芜湖相继建立了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长江产权交易市场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了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
(3)加大创新投入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芜湖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贷款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07年投资规模达到2.6亿元。
(4)重视人才、尊重知识
芜湖市财政教育支出增速连续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之比接近1︰1。专利申请量近年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1680件,在安徽省居第一位。
2.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重视大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龙头作用
奇瑞汽车是芜湖自主创新的标志性企业,发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公司掌握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2007年销售量居全国第四,连续5年保持我国乘用车出口第一位。此外,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海螺集团、拥有最大球墨铸管生产线的新兴铸管公司也都发挥了很好的自主创新示范作用。
(2)引导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芜湖高度重视引导外来投资企业在芜湖设立研发中心。目前,全市6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已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
(3)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对产学研合作项目优先列入市级科研计划,优先申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项目。设立技术合作奖,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的高校、科研机构给予奖励。全市已有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三)坚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并将其作为新的生产力之源,是芜湖发展的可靠保障
芜湖市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以此保障芜湖长期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机制优势。
1.用制度建设规范公共权力
以营造公平公正、透明规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为目标,芜湖市深化政府改革,重点抓了“用人、用钱、用地、用权”等环节,推动了科学、民主决策,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用人上,严格编制管理,1998年以来,财政供给人数一直保持负增长,占全市人口比重仅为2.7%。实行市委全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和市委常委会讨论干部票决的制度。用钱上,严格预算约束,各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年初全部一次到位。在安徽率先建立市级招标采购交易中心,政府性资金使用一律招标。用地上,由市政府成立经营性用地管委会,实行集体领导。经营性开发用地全部实行程序严格的“招拍挂”。用权上,坚持简政放权,除涉及公共安全、国土资源、规划、环保等外,管理权限几乎全部下放到县区。
2.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实施村镇撤并改革,行政村由原来的732个减少为476个,乡镇由原来的70个调整为22个,减少编制人员25.4%。大幅度缩减乡镇内设机构和行政编制,所辖3县的镇级公益性事业服务人员减幅达32%。
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2000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的行政服务中心,限时办结、并联审批。
芜湖没有沿海沿边、毗邻特大型城市的地理优势,没有能源、矿产的资源优势,没有经济特区、保税区等的政策优势,甚至长期没有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这种条件下的快速发展,赋予了芜湖实践更为广泛的借鉴意义。芜湖通过自主创新、产业聚集和制度建设实现发展的道路,为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
发展思路和构想
从现在起到2020年,芜湖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自主创新和统筹发展的道路,力争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
(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继续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汽车产业集群、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和材料产业基地,到2010年,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材料工业达到800亿元。
(二)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自主创新基础
继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型显示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的加快实施。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芜湖
今后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到2010年,芜湖市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7年再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6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0900元和7080元。(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