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至黄山将有高速铁路 拟2010年开工建设
为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的一部分,时速将达到或超过300公里
【字体:大 中 小】 2008年03月11日00时37分 【视力保护:■ ■ ■ ■ ■ ■ ■ 】
记者昨日从相关部门获悉,我国计划建设一条从北京至福州的高速铁路,其中将经过合肥和黄山。建成后,从合肥到黄山只需要一个多小时。
3月8日上午,铁道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相关“会议纪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条从北京至福州的高速铁路,而这条铁路就将连接起合肥、黄山两地。
记者了解到,铁道部和福建省签署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会议纪要”的内容包括建设多条铁路线,其中明确指出:建设从京沪高速铁路安徽蚌埠站引出,经合肥、黄山,江西上饶,至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铁路,使其成为北京至福州的铁路快速大通道,按时速300公里或以上、双线电气化标准设计,计划2010年开工建设。
我省交通部门相关人员分析,一旦这条快速大通道建成,合肥到黄山乘火车的时间将从目前的约6个小时缩短到1个多小时。这对带动黄山乃至全省的旅游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作用。
------------------------------------------------------------------------------------------
合肥芜湖联袂缔造“创新安徽”
【字体:大 中 小】 2008年03月11日00时34分 【视力保护:■ ■ ■ ■ ■ ■ ■ 】
★合肥要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必须卧薪尝胆,继续玩命地去干。
★合肥和沿江是联动发展的,合肥和铜陵正酝酿开通铁路。
★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支持体系,还要把科技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
★芜湖要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关键是自身实力要增强。
★芜湖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路网建设,引导生产要素的整合与合理流动。
★芜湖已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
-核心提示
合肥为皖之中;芜湖乃长江巨埠。进入新世纪以后,合肥与芜湖发展齐头并进,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当前,安徽已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合肥与芜湖被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中心城市怎样才能带动安徽迅速崛起?正在北京履行代表职责的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和芜湖市市长陈树隆,对此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提升实力,才能增强辐射力
记者:王三运省长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省要“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像合肥、芜湖这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您怎么看待“带动”二字?
吴存荣: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的....、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既然是省会城市,合肥必须强化省会意识,勇于承担起省会的职责,服务全省,带动全省发展。为安徽崛起贡献力量,是合肥义不容辞的责任。
陈树隆:芜湖在历史上就是安徽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历史上的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是最早开放的通江口岸之一。当前,芜湖是皖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当然也是带动安徽崛起的中坚力量。
记者:中心城市如何才能带动安徽崛起?
吴存荣: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合肥调研,对合肥的发展寄予厚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合肥要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要真正建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必须要卧薪尝胆,继续玩命地去干,否则我们的目标很难完成。带动安徽加速崛起,合肥自身要做大做强,迅速增加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近年来,合肥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省会经济首位度在“十五”时期由12.7%提高到16.3%,2006年提高到了17.5%,2007年则已达到18%。前不久,合肥市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了目标调整,把GDP总量(到2010年)从原规划目标的“确保1900亿元”提高到2250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6.5%,超过原规划速度1个百分点。年均16%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必要的。按照合肥目前的发展速度,GDP总量到2010年达到2200~2400亿元,可以实现占全省比重的20%以上。当经济首位度达到20%,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就会更强。
陈树隆:芜湖要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关键是自身实力要增强,提高城市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自主创新是芜湖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上,拉长产业链也可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比如奇瑞把汽车主体产业放在芜湖,其他的如零部件配套产业可以就近转移,这样可以降低生产、物流等成本,与周边区域共享合作发展成果。
同时,芜湖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以二产为主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芜湖土地、人口和产业集中的优势,推进农民向城市转移。此外,还要选择和培养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优势明显、竞争实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推动20家企业上市,形成上市企业中的“芜湖板块”。
建设路网,促生产要素流动
记者:“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所涵盖的区域,已经成为当前安徽发展的两大“增长极”。您怎样看待所在城市在各自区域的中心作用?
吴存荣:近年来,我省一直在大力培育推进城市群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城市带和以蚌埠为中心的沿淮城市群,所构成的“三角区”已成为我省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市的GDP总量加起来,与合肥的总量旗鼓相当。但是,合肥和沿江是联动发展的,合肥和铜陵正酝酿开通铁路,目前正处于规划阶段。
陈树隆:合肥提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芜湖也不甘落后。在以“马芜铜”为中心的沿江城市带中,芜湖承东启西,处于核心地带。目前,芜湖正在跨江发展,开发城东新区,也在向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芜湖在汽车、材料和电子等产业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产业分工布局上看,马鞍山和铜陵都是资源型城市,芜湖和以上两市可在产业上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记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何把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联系得更加紧密?
吴存荣:省会经济圈规划基本成型以后,省里又在推动“合淮同城化”,安庆和桐城也要求加入。我们说,行政区划不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要做好区域内合作与分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区域间开放合作、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联动发展,对大家都有利。目前,合巢、合六、合淮正着手畅通交通设施,打造“交通快线”,开通“固定班车”。作为合肥,要首先把与三市的交通障碍打通,主动优化手续,降低费用,甚至可与三市整合成立大的“交通运输集团”,力争尽快促成此事。再如,合肥可与周边区域城市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合肥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加强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联系与促销,进而形成省会经济圈的“旅游圈”。
陈树隆:就芜湖而言,要以沿江联动、跨江发展为取向,大力推动皖江城市带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城市群。为此,芜湖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路网建设,引导生产要素的整合与合理流动。同时,尽快与周边地区加强城市规划的联系,如“芜马同城化”,确立各自特色和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形成互为依存、协同共进的格局。
政策支持,鼓励开放式创新
记者: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安徽团拟提交一份与合肥、芜湖发展息息相关的建议,即申报区域科技创新型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对合肥和芜湖来说,是不是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信心如何?怎么发挥各自优势?
吴存荣:省委、省政府提出这一策略,我们坚决拥护。科技创新要有长远打算,重点突出企业创新,发展产业,更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设想,虽然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但同时整合了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和蚌埠等城市的创新资源。作为国家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我们充满信心。经过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和推动以企业创新为重点的高新产业发展的新机制。今后,合肥还将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
陈树隆:在科技创新方面,芜湖优势与合肥优势不尽相同,合肥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而芜湖的科技创新则主要以大企业为主,比如奇瑞、海螺等。目前,芜湖市已经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服务、环境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科技创新更要坚持开放性思维,敞开创新大门,加强与芜湖和合肥及周边地区创新资源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争取和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