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login_bar_tip!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0

安徽村里的“江苏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5 08: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44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走进皖苏交界处的“飞地”村落
巢湖市和县石杨镇大包自然村,一个占地600余亩的村庄,在安徽省的地图上却难觅其踪,要找到这个村庄,你得先在江苏的地图上找找。无独有偶,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也有四个“飞”进安徽境内的村民组。

  这种“飞地”村落的村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飞地”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苏皖交界处的这些小村庄。

  安徽小村“飞”入江苏

  3月20日,记者乘坐的车子从和县石杨镇向东行驶不久,就收到一条短信:“欢迎您来到博爱之都——江苏南京”,陪同记者采访的石杨镇计生办干部杨兴宝告诉记者,前面村子叫“小包”,过了这个村就是江苏了,“小包村三面都被江苏包着,前面的大包村周围全被江苏包起来了,当地村民戏称这就是村名的来历,其实这两个村的村名还是因为村里姓包的人多而起的。”

  过了小包村,车子大约行驶了3公里,终于到达大包村。和很多农村一样,村子里的多数房子已经无人居住,只有少数民房里还住着一些老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搬到江苏了”,村里的一位老人指着不远处一排新式楼房告诉记者。

  大包村民的“尴尬”

  “用电是江苏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都是江苏的,坐江苏的公交,逛江苏的超市,上江苏的学,娶江苏的媳妇……”大包村村民黄在红说,他们虽然生活在安徽村里,但前后左右都是南京浦口区的辖区,遇到的“尴尬”还真不少。

  “尴尬”一:白天在“安徽”种地,晚上到“南京”休息。“在我们大包,白天你还能找到人,到了晚上大包几乎就是一个空村。”包广怀告诉记者,现在年轻的大包村村民差不多都在村外盖了房子,白天大家到大包村种地,一到晚上都回到在南京辖区的房子里休息。

  “尴尬”二:江苏警察爱管安徽“闲事”。村里安装的电话都是南京的区号,有什么事拨打110时,出警的都是江苏警察。“我们与江苏浦口警方建立了联动机制,谁接到谁出警,先处理后移交,这么多年来一直协调得很好,”和县石杨镇党委宣传委员杨春香告诉记者。

  “尴尬”三:不知和县县城啥模样。33岁的黄在红告诉记者,由于离南京较近,逛街打工办事都去南京,从小到大都没去过和县县城。“其实和县有霸王祠、刘禹锡陋室,有时间一定要带孩子去看看这些自己家乡的景点。”

  “尴尬”四:没出安徽也“漫游”。石杨镇绰庙社区一位干部告诉记者,他以前用的是安徽的手机号,到大包村办事时,打电话都算漫游费,“找电信部门要,手续特别繁琐,只好又办了一个江苏的卡。”

  年近七旬的黄大爷见证了大包村的变迁过程。他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包村与附近江苏村的村民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来政策好了,大家也不“安分”了,大包村的人开始外出打工,挣钱回来的年轻人直接到村外购地建房。“出现这些‘尴尬’的原因是离南京太近了,生活更方便,其实这些年安徽的发展速度也很快,我们日子都好过多了。”

  嵌入安徽的“江苏村”

  在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石村村,老姜组、泉水组、茆村组以及新建组等4个村民组却脱离了“组织”,“遛”进了和县石杨镇。这4个自然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近600人,村民要想到石村村或石桥镇,都要从安徽境内穿过。

  浦口区石桥镇石村村是南京市最西端的一个行政村,一条长达3.5公里的水泥路穿过安徽村庄的“层层包围”,把“隐身”于安徽境内的老姜村民组和石村村连接起来,“南京市就是为了我们这一个村民组修了3.5公里的跨省公路,据说两个省为了这段路还进行了协调”,老姜村民组组长秦庭利告诉记者。

  除了这段水泥路,老姜村民组还有很多让附近安徽村“眼红”的地方,在秦庭利家,他正在做晚饭的妻子用的是自来水,而他放学回来的儿子,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清晰的有线电视。虽然,现在安徽很多农村已经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但老姜村民组附近的安徽村庄还没有接通。

  秦庭利向记者介绍,老姜村民组地处安徽境内,附近村子的安徽人对他们都很好,“远亲不如近邻,尽管我们办事都去江苏,但生活中我们与安徽人紧密相连,大家相处很融洽,有点什么小麻烦,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还是安徽人。”

  谁造就了“飞地”?

  “安徽村”躺在江苏境内、“江苏村”飞进安徽版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记者虽走访了多位村民,但并没有得到任何一种肯定的回答。

  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土改时期留下来问题”。村民包广怀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告诉他,当时他们家住在和县绰庙乡(现并入石杨镇,改称绰庙社区)边上,后来,起先有一家搬到现在的大包村,后来陆陆续续搬了不少。土改开始时,这个村已经有30多户安徽人,安徽的土改工作组就将这个村落率先登记了。等到江苏省工作组来时,见这个村已经被安徽登记过了,于是便没有再登记。

  陪同记者采访的和县石杨镇计生办干部杨兴宝介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飞地”,当地还有这么一种说法:民国时期,苏皖划分地界时,当时的政府为了两个省能紧紧连在一起,故意造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样国家才不会分裂,“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也反映了民国政府对国家统一信心不足”。

  石桥镇石村村委会一位干部则又有一种说法。土改时,为了做生意方便,江苏商人就在安徽境内买了一块地,行政上则与人一起同归江苏省管辖,同样安徽商人也在江苏境内买了一块地,行政上也与人一起同归安徽省管辖,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改变,演变成了两块奇特的“飞地”。

  “回归”难度很大

  村民包广怀告诉记者,1996年,为了减少麻烦,他曾向南京市江浦县(现浦口区)规划局一个领导了解情况,能不能把“大包”与“老姜”等几个江苏村对换一下,这样方便村民也有利管理。得到“只要安徽省愿意换,我们也愿意换”的答案。于是,包广怀和村民找到和县当时分管农业的一位副县长,最终这位副县长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表示无法解决。

  “后来我们了解到,区域划分要通过国务院有关部门解决,地方无权处置。”包广怀说,这样解决起来太麻烦了,所以大包、老姜这种“飞地村”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马鞍山聚网 (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GMT+8, 2025-1-19 1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