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望夫山,上有人形望夫石,相传丈夫远去楚地,多年不回,妻子登山望夫,久等不归,成了化石。李白有诗吟咏其缠绵不已的爱情:“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姑孰十咏·望夫山》)
姑孰十咏·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wcn_video,0.563,100%]// style="text-align: center;line-height: 2em;margin-bottom: 40px;"> 小九华山原名望夫山,位于采石镇西北1公里滨江处,海拔157米,周围7.5公里,山形似枣状。又称枣子矶。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古新罗国僧人金乔觉西渡来华至望夫山,弦佛法数载,,后苦修青阳九华75载成佛,奉为地藏菩萨应世,尊金地藏。
李白再次来马鞍山时,写下姑孰十咏望夫山,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登临望夫山”,抒“惆怅伤离别”的思夫情怀,也就是诗的第一、二两句所说的,“伤离别”的情怀。 李白望夫山赏析: 仰望望夫山,高耸入青天,却看到你为别离而伤悲。 花草树木不知道你的心情,在江边与山崖上肆无忌惮的生长。 夫君一去,行踪远离千里,音信杳杳,云山相隔万重 只见春来秋来,就是不见夫君回来,花歇浪歇,思君心潮何时休歇?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写得有趣,一边是芳心欲绝,一边是无知的花草占尽春色,对比鲜明,使人怃然一笑。 此诗写望夫女子春去秋来、无有歇时的相思怨情。诗人以江草、岩花的无情反衬望夫女子的怨情之深,以花草盎然勃发的生机反衬思妇的相思之苦。望夫石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望夫山上有一石,高一人许,颇似人形,上刻有望夫石三字,大一尺六寸,似篆似隶,约刻于秦汉时期。
此石上世纪70年代因开山炸石坠入江中。山顶原有地藏王殿,始建唐代,内藏经书甚多。**23年,采石镇富商秦道增兄弟俩捐资修建地藏王殿及山麓至殿的千余级石阶。史载:昔每逢节日和庙会,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锣鼓喧哗,夜以继日。农历七月三十,是采石镇传统的孟兰会,远至杭州、上海、汉口、九江,近有南京、芜湖、含山、和县、当涂等地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故当地人俗称此山为“小九华山”。
诗仙李白晚年定居马鞍山当涂,闻听望夫女的传说,心生敬意,乘船来到薛家洼,登上望夫山,瞻仰望夫石,回去后挥笔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夫石:仿佛古仪容,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 李白细细地去看,似乎这望夫石还依稀可见当日那女子的模样。阳光里,一副愁容月貌,露珠挂在脸上,犹如泪痕斑斑。浑身上下长满了苔藓,就像是穿着一件昔日的旧衣。李白觉得这女子就像湘女一样含愁带恨,似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都不说,宛若楚妃,落落寡欢。多少年来,她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不眠不休,就像在等待着丈夫的归来。李白描摹了女子的外貌、情态,惟妙惟肖,望夫女子的坚贞爱情,感天动地,为历代文人所题咏赞美。
除了李白的吟诵,历代其它文人对马鞍山的望夫山也有吟诵:
北宋词人李之仪晚年贬官于此,终老于斯,在马鞍山当涂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朝夕与皖江相伴。他的那首名作《卜算子》所写正是“相思几时歇”的无限情意: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爱情词。其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的真挚恋情,倾口而出,情真意切。 《望夫山》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如今的望夫山,景色秀丽,望夫山脚下有几百亩的大草坪,有河流,景色十分宜人。
李白神采飞扬,其诗歌韵味无穷。纵横激越的情感,排山倒海的气势,开阔明丽的意境,清新自然的语言,融入百变的笔法,而尽情挥洒。千百年来,李白成为人们最难舍的记忆。
第34届、35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在望夫山脚下的大草坪举办,诗歌的文化,在马鞍山这片土地得到持续的传承。
诗仙李白如同种下了一粒种子,从此,雄奇奔放、创新求变的文化基因便深深埋进了这片散发出诗性光芒的沃土。江水长流,青山不老,望夫山下,诗歌美名扬。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马鞍山文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