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202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座座矿山,天轮飞转,条条铁轨,乌金滚滚……五月的淮北,生机盎然。踏入百里矿区,到处涌动着激情和活力。2007年,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全年生产原煤达2520万吨,销售收入154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10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如今,50年的创业,已让淮北矿业集团成长为一个拥有253亿元资产、年产原煤2789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名列全国500强企业、全国煤炭工业百强第16位。
艰苦创业积聚一流实力
“50年前,淮北平原除了稀疏的几个村庄外,没有一座煤矿,也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1958年5月5日,一个永载矿区史册、标志着淮北矿区诞生的机构———淮北煤矿筹备处正式成立。数万建设大军很快云集淮北平原,在当时被称为“安徽西伯利亚”的盐碱地上开发淮北煤田吹响了新的“淮海战役”的号角。
“明月当灯风擦汗,雪煮米渣当美餐。”据退休老工人回忆,建设之初他们窝头就咸菜,窝棚挡风雨……从1958年6月28日烈山竖井开工建设到1959年1月,先后有12个井筒破土动工。到1959年12月31日,有4对矿井相继建成生产,形成总设计能力132万吨。随着4对矿井的简易投产,符离集到濉溪32公里的支线铁路初步建成试运营,淮北地区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自烈山竖井开工建设,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淮北矿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生产经营为主,集电力、化工、建筑建材、医药、机械制造、农林养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淮北矿业公司现有总资产253亿元,在职员工9万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生产矿井17对,在建筹建矿井5对,年煤炭生产能力2789万吨,年产精煤750多万吨。50年来,淮北矿业集团累计生产原煤近6亿吨,创利税104亿元,创汇6.4亿美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按照“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的发展思路,淮北矿业正在实施“7年建成8对矿井”的规划,使原煤产量在2010年达到3150万吨。目前,许疃矿、涡北矿已经正式投产,孙疃矿已联合试运转,袁店、刘店、杨柳等矿井正处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不久的将来,淮北矿业的生产规模又会攀升到新的高度。
绿色开采构建生态文明
“大矸石,堆成山,风一吹,烟四起”。塌陷区、煤矸石、粉煤灰,对矿区“三害”人们深恶痛绝。
“矿区每年煤矸石排放量约400万吨,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充填塌陷区,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早在1982年,淮北矿业就和淮北市政府联手治理塌陷区,采取土地整理、挖深填浅、煤矸石回填、粉煤灰充填等方式,积极开展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和复垦,到去年底,复垦利用塌陷区土地34253亩。“烈山已不逊色江南!”在淮北烈山水上公园,只见杨柳依依,湖光山色。
为让“绿色开采”向纵深发展,该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适度增量、深度开发、循环发展、以精博大”的战略方针,依托省内焦煤、石灰石和岩盐资源富集的优势,积极实施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整合区域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建设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发展炉渣、粉煤灰利用项目,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建设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省委、省政府把该循环经济模式,作为振兴皖北经济的“一号工程”列入安徽省“861”计划,由省政府直接调度。项目体现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特点,清洁生产,环境污染少,彰显节能减排,从此,淮北矿区开启了构建生态文明的新征程。
如今,煤泥、煤矸石、炉渣、粉煤灰……这些煤炭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不仅没有污染环境,却成了能赚钱的“宝贝”。在淮北矿业临涣工业园内,记者见到大型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与选煤厂、焦化厂相配套,电厂所需燃料直接从选煤厂通过皮带机走廊输送到电厂,焦化厂所产生的余热,通过管道输送到电厂进行再利用,电厂的排水先供焦化厂炼焦,然后再供选煤厂洗煤。因此,从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焦化、煤泥矸石发电、盐化工,到粉煤灰、电石灰综合利用,资源被不断转化增值,最终“吃干榨尽”。
淮北矿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走生态开采之路,老一辈矿工们的绿色梦想正在一天天变为现实。
人文关怀打造和谐矿区
“安全是构建和谐矿区的首要保障,是职工最大的福利。”淮北矿业深刻认识到,打造和谐矿区,首先要安全发展,只有搞好安全生产,职工、家属才能安居乐业,企业才能和谐发展。近几年来,淮北矿业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进一步理清安全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水平,紧扣安全质量标准化这条主线,加大安全投入,整治重大安全隐患,夯实安全基础。据统计,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共投资46.2亿多元用于安全生产。
“居民住房杂、工业广场布局乱、绿地面积小、文化场所少、职工生活条件差。”过去,矿工们也戏称自己的居住地为“贫民窟”。为克服“不脏不是煤矿”的惰性思想,努力为广大职工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淮北矿业决定将矿区建成花园,让工人住上楼房。现在,当你漫步在百里矿区,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脏乱差的煤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道路宽阔,处处草坪,楼道整洁,繁花似锦。
“努力让整个矿区成为一个有温情的大家庭。”为关注弱势群体,健全扶贫济困机制。淮北矿业每年开展的“金秋助学”和“两节”送温暖活动,资助资金都在100万元之上,每年为1500多户低保家庭落实保障金。针对矿区不少家庭因病致困、因大病致贫的情况,出台《大病医疗互助暂行办法》。
为千方百计让职工家属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淮北矿业还率先建立年金制度。自2006年年金管理运营方案正式启动以来,已有4万多名退休职工享受年金实惠,矿区近10万职工参加了企业年金。2004年起,集团公司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为矿区1.4万名农民劳务工建立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
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自强不息,五十年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满自信的淮北矿业人正在描绘新的蓝图,走向新的辉煌。(许根宏、孙如哲、毛开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