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0|回复: 0

绘就和谐新图景——宁国市壮大县域经济纪实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8-5-8 08:33: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98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走进山城宁国,生机勃发的喜人场面随处可见,奋力崛起的发展之势扑面而来。

  日前,2007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座次排定,宁国市名列榜首。与此同时,“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评选揭晓,宁国榜上有名。

  2007年,宁国实现生产总值81.6亿元,同比增长18.3%;财政收入10.18亿元,增长18.9%;农民人均纯收入5635元,增长21.3%。今年一季度,实现财政收入3.25亿元,增长42.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43亿元,增长10.8%。

  宁国城乡巨变的动力何在?宁国市委书记黄东升告诉记者:近年来,宁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小康,和谐宁国”这一主题,强力推进生态文明、民生工程、文明创建步伐,经济社会迈上了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统筹城乡:实现互补共荣

  近年来,宁国市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思路,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来支撑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的层次,拉长农业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6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超千万元企业18家。

  农业龙头企业直接把“腿”伸到农村,把生产第一车间建在田间,实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本与农村土地、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形成了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三大骨干产业为主导,花卉苗木、名优茶、中药材、高山蔬菜、水产养殖五大优势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全市逾10亿元的工商资本回流农村,掀起了工商资本反哺“农业”、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在此基础上,宁国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了以省级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再就业工业园、科技孵化中心等若干特色小区为补充的工业经济发展载体网络,相继引进480余家企业投资兴业,2007年完成增加值30.1亿元,实现利税11.8亿元,近10万农民在园区里当上“产业工人”。工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政府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力。2007年,全市用于农村安全饮用水、村村通、电气化建设、电缆管道项目等工程建设的投资分别达766万元、2493万元、1500万元和745万元。

  生态文明:编织绿色经济带

  宁国坚持走不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去年,该市在全省县市中率先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跻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绿色小康县行列。

  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宁国坚持走高科技、低能耗之路,每年安排900多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全市80%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保持在行业先进水平,已初步形成耐磨铸件、汽车橡胶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集群。全市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和22个省级名牌产品;2007年申报各项专利达120余项,数量及规模均居全省首位。

  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宁国对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区域开发、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严格实行环保前置审批,全面提高了新建项目的“环保门槛”。3年来,先后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迈不过“环保门槛”的污染项目20余个。

  宁国全市竹林面积60万亩,山核桃面积30万亩,山核桃产业群、竹木产业群、畜禽产业群、花卉苗木产业群、茶叶产业群等绿色产业群迅速崛起。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产品名牌1个,省级名牌9个,44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9个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如今,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绿阴化,已成为宁国的总体印象。全市构筑起覆盖城乡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森林覆盖率达74.24%。

  民生为本:提升幸福指数

  近几年来,宁国在服务民生方面敢于超前谋划、以人为本,第一个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一个提出水泥路(油路)进村、实施延伸工程,第一批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为全省改革发展的一块“试验田”。

  走进宁国城区,路边带棱角的道牙儿换成了椭圆形的,为的是行人不慎摔倒时缓解撞击力;满街摆放的垃圾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造型美观的入地式垃圾箱;入夜时分,在各色各样的路灯、地灯、探灯的照射下,更显出山水城市的万般风情;踏进宁国乡村,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处处可见休闲绿地、文化活动场所、购物超市。今年,该市在原有22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加8项民生工程,市级财力投入超过1亿元。

  早在1997年,宁国就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今年又将城市低保标准从月人均180元提高到21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月人均70元提高到105元。同时,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将每人每年1650元提高到2400元,分散供养的标准从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1500元。2003年,宁国被卫生部和安徽省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截至2007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补偿402286人次,补偿总金额4497.6万元,以户为单位受益面基本达到全覆盖。

  在工与农、城与乡、人与自然之间,一幅和谐的新图景在山城宁国徐徐展开。(唐明晖、芮滢、徐建)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马鞍山聚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