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96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img] | 刘晓琳正在给患儿做检查。安徽日报 陈明 摄 | 刘晓琳实在太累了。自从3月28日上夜班抢救两个病因不明的幼儿到现在,40天的时间里,她没怎么回过家,从一个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到另一个定点医院进行指导,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病房进行抢救治疗,她没时间记清楚有多少个孩子经过她的“妙手”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但是,在抗击手足口病(EV71感染)这场战役中,阜阳的老百姓记住了这位身材瘦弱的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记住了她高超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可贵的职业精神
这段时间,在阜阳的大街小巷,你随处可以听到群众用这样朴素的话语评价刘晓琳:“这个女医生真了不起,要不是她对患儿异常的病情产生警觉并及时上报,可能还会有孩子稀里糊涂地失去生命啊。”
那是3月28日下午5时,刘晓琳像往常一样走进病房值夜班。这时,重症监护室里已同时住了两个小孩,病情一模一样,都是呼吸困难、吐粉红色痰,有肺炎症状,也表现出急性肺水肿症状,奇怪的症状让刘晓琳感到迷惑不解。“我从医多年,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来想让小孩拍个片详细检查一下,但是两个小孩的情况都比较危急,一直在抢救。我刚打电话给放射科,其中一个孩子的情况就突然恶化了。我马上给他进行人工呼吸,抢救了半个小时,小孩还是死亡了。”与此同时,另一个孩子的病情也同样开始恶化。6点半开始抢救,不到7点半,第二个孩子也没了。“我从医多年,我们医院儿科小儿肺炎的抢救成功率达到98%以上,可是这一天就倒下两个,这让我感觉很难受,也很困惑。”
之后,护士过来告诉她,3月27日也有一名相同症状的孩子死亡。刘晓琳立即将这3个病例资料调到一起,发现患儿都因右心衰竭而死。
“这很不正常,因为常见的肺炎,大多是左心衰竭导致死亡,而且不应有水肿、口吐红色泡沫等症状。”强烈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心,让刘晓琳警觉起来。这时已是3月29日零点多,她连夜用电话把情况向领导进行了汇报。清晨6点,她又打电话给市疾控中心主任。当天上午8点多,市疾控中心专家就来到医院了解情况,并采集了标本。
如今,EV71病毒已经现出“真身”,疫病的防治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正因为如此,人们更有理由把尊敬的目光投向刘晓琳。正如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阜阳视察疫病防治工作时所说的:“我认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不在于说她对于每一个比较特殊的病例都要给出一个病因诊断,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她会在碰到一个不寻常或者教科书上没有很好地描述到的,至少她本人在医学实践中没有遇到过的非常特殊的情况,她能够产生警觉,她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病例,而且她有上报意识,这个是最最重要的。”
忘我的无私奉献
这些天,记者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采访,几次看到刘晓琳,她都是来去匆匆,满脸疲惫。平时,刘晓琳总是喜欢对患者报以静静的微笑,如今,看着她疲惫的面容里透出的微笑,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
4月初,为了加强市二院的救治力量,市里把她临时抽调过去,参与临床救治指导工作。由于当时病因还没有查明,她和同事一起仔细探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同时根据自己的调查和临床经验,为上级专家对病因的确定发表自己建设性的意见。事后看来,她当初对病情的判断和采取的治疗方法和现在的结果大致吻合。
随着疫情的发展,患者的增加,二院的床位全满了,很多患者转移到了市人民医院,这时刘晓琳就两边跑。市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更忙,有时为了抢救危重患儿,一站就是一个通宵。可是救治时间再长,只要有几分钟的闲暇,她也要去一下病房,用她特有的轻柔的语调和静静的微笑,安慰患儿的家长,让他们不要焦急。5月7日,记者在病房里看到,刘晓琳每抚慰过一个患儿,她都要在家长耳边轻声关照几句,家长也因此而感激地连连点头,“太谢谢你了,刘医生。”这样一个一个患儿地看下去,几个病房下来,几个小时已经过去。而她说了那么多的话,连口水也顾不上喝。
若不是医院的同志介绍,每一个见过刘晓琳的人,都无法把她与一个癌症病人联系起来。她十分瘦弱,但柔中有刚。1999年初,刘晓琳被查出患乳腺癌,当年3月31日做的手术,随后进行了化疗。手术后,刘晓琳的身体更加虚弱,每次化疗结束,路过儿科,见里面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看病,医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回到家,她就坐立不安。3个月化疗一结束,见身体有所恢复,她就主动回到岗位上。
“其实,我也想休息,但医院现在真的很缺人,我只得抱病上。救治幼小的孩子比我这个老同志的身体更重要。”刘晓琳说过这句话后,难得一次出声地笑了,笑容像孩子一样灿烂。
高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儿科专家,在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刘晓琳在救治患儿中一直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可是,就在这个繁忙的春天里,刘晓琳家里也发生了一件“医疗事件”,只是刘晓琳瞒着大家没有向外说,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她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够好”。
刘晓琳的父亲患有视网膜脱落,去年11月份,她陪父亲到北京做了手术。根据专家的建议,今年4月份要去北京进行第二次手术。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疫病在阜阳发生。疫情就是命令,有那么多患病的孩子在等着她啊。她舍不得那些病孩子,可是年老的父亲也想自己做手术时能有女儿陪在身边,因为女儿是医生,有她在心里踏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还是留在了患儿身边,让父亲去合肥做手术,让在合肥工作的妹妹去照顾。
由于正处于疫病防治的关键时刻,刘晓琳整天吃住在医院,满脑子装的都是患儿,很少有时间顾及家人。可是,家人却时刻都在挂念着她,因为,他们都知道她的身体不好,担心她不要再病倒了。
两天前,刘晓琳刚忙完一个抢救,手机铃声响了,原来是在南京上学的儿子打来的,提醒妈妈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要“拼命”。可能是好多天没见到家人了,听到儿子的声音,刘晓琳没能控制住自己,眼圈红了。
一说起儿子,刘晓琳就会心酸,心中的歉意多少年都挥之不去。小时候,儿子比较听话,学习很自觉。到中学后,由于自己工作忙,丈夫又在外地工作,对儿子的学习、生活问得很少。2004年,在孩子高考的关键时期,刘晓琳本应该陪陪儿子,可就在这时候,阜阳发生了“劣质奶粉事件”。作为市医院儿科主任,她一方面要救治儿童,一方面还要做好全市重度劣质奶粉受害儿童的会诊工作。那段日子,门诊每天要接待300多人次劣质奶粉受害儿童的体格检查和咨询。面对繁重的工作,她组织科室人员加班加点,自己则是经常上了白班接中班,下了夜班继续干。两个月后,救治工作圆满完成了,可是由于关键时刻生活无人照顾,学习无人督促,她自己的孩子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复读2年后,才走进大学校门。
不过,让刘晓琳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上大学后,长大了,懂事了,现在已经不再抱怨妈妈对自己关心得少了,他知道妈妈所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儿子电话中跟我说:‘妈妈虽苦虽累,但我为妈妈能医好这么多的患儿感到骄傲。’”(安耀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