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92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2003年以来,全市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克服不利因素,扎实推进东向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市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外经营业额均列全省前三位。
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1、进出口总量快速增长。2003年以来,全市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连续突破10亿美元、20亿美元大关,从2002年的3.74亿美元跃升至2007年的24.5亿美元(含出口供货1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45.6%,进出口总额在全省稳居前3位。外贸依存度由2002年的17.6%提高的2007年的31.9%,说明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进出口企业努力贯彻“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7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1.7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 8.4倍,年均增长56.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0.8%;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475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9倍,年均增长77.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8%。
3、进出口企业不断增多。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全市进出口企业逐年增多。2007年全市有自营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2002年的29家增至101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86家,比2002年增加60家。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的主体,2007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4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4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7.6%,比2002年提高62.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为全市出口企业数最多的群体,2007年民营出口企业占全市出口企业数的62.8%,出口4687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5%,比2002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92.1%,比全市出口总额年均增速高36.5个百分点。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1、招商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市上下“亲商、富商、安商”氛围渐趋浓厚。继2006年荣获“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称号之后,2007年我市又荣获“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称号。伴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招商引资规模呈大幅增长态势。从2003年起,全市招商引资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后突破1亿美元、2亿美元和3亿美元大关,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7.7倍,年均增长54.2%;实际利用内资148.82亿元,是2002年的15倍,年均增长71.9%。
2、招商引资质量稳步提高。一是项目规模较大,国际知名企业增多。2007年末,全市共有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48家,比2002年多42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家,比2002年增加5家。至2007年末,共有6 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我市,其中有4家是2003年以来引进的,分别是2006年家乐福、麦当劳,2007年法国达能集团、沃尔马。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表明我市招商引资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二是第一产业总量较小,但发展势头好。2003—2007年,全市新批5家农业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4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5万美元,而自1984年我市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到2002年19年间,我市批准成立农业外商投资企业也只有5家,实际利用外资仅为63万美元。三是第二产业总量大,结构趋优。2007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第二产业有25家,其中制造业共22家,制造业成为外资投向的主要领域。2007年,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3.1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占全部利用外资的85%,比2002年提高33.1个百分点。四是第三产业引资领域拓宽,生产性服务业成引资新亮点。2007年,全市共新批第三产业外商投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1.2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7.5倍,实际利用外资4263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外商投资第三产业向运输物流、商业餐饮、技术研发、教育培训等领域拓展。尤为可喜的是,2007年我市引进外资研发机构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3家从事研发的外商投资企业,且投资规模大,是当年新批企业中最大的三家企业。我市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外资以来,一年内同时引进3家大型外商投资研发企业还是首次。
3、开发园区引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发展,全力推进开发园区开发开放。2006年慈湖工业园、当涂工业园成功升格为省级开发区。三大省级开发区充分发挥体制、政策、资源优势,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2007年全市三大省级开发区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9家,比2002年增加14家,占全市52.8%,比2002年提高7.3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43亿美元,比2002年年增长12.6倍,占全市65.3%,比2002年提高23.4个百分点。
三、“走出去”迈出坚定步伐
1、对外经济合作规模扩大。我市外经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迅速增长。2007年我市有19个工程在亚、欧、非洲14个国家全面展开,全年完成外经营业额93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比2003年增长19.7倍。2007年十七冶、中冶华天分别实现营业额7045万美元、2295万美元,分别列全省第3位和第8位。
2、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拓宽。随着我市外经企业的实力的增强,我市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由较为单一的建筑施工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等多领域延伸,从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劳务、技术、资本整体输出发展,从原先的项目分包向项目总承包转变。工程承包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十七冶尼日利亚日产12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合同额达1亿美元。
3、境外投资实现突破。近年来,随着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境外投资,我市的境外投资实现零的突破。2007年马鞍山毕塞特进出口贸易公司在越南投资80万美元设立“越南世纪缘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这是我市首次设立的民营对外投资企业。2004年,马钢股份公司投资2174万澳元在澳大利亚投资成立目前我省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马钢澳洲公司,与世界最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合营成立威拉拉合营企业,该项目是马钢第一个“走出去”的实体项目,不仅将给马钢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对确保马钢所需优质铁矿石的稳定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马钢今后的持续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历史上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五年,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取得成效最大的五年,外向型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与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有54家,比2002年增加40家,占12.7%,比2002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不含马钢)的27.2%、32.1%,分别比2002年提高18.8和24.6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利用外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53.1%,比2002年提高32个百分点。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第一年。我市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既面临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出口方面,影响我市扩大出口的因素有增无减。国家为减少顺差而实施的下调出口退税税率、对部分商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与人民币稳步升值等因素叠加,已对我市部分商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招商引资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我市开发园区受到的土地、资金、环保、劳动力等约束继续趋紧,我市争取优质引资项目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面对新的形势,我市应积极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大力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扶持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同时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进口关税下调的有力时机,扩大紧缺原材料、关键设备进口,推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升级。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统筹马钢、开发园区、县区三大经济板块的招商引资工作,整合引资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境外投资,带动劳务、技术、设备的成套出口。在近五年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全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市的对外开放推向更高的层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