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92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table=100%,#FFFFE6][tr][td][发帖际遇]: [url= 540(预计)亿元,由2002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至第4位。经济增幅年均递增17.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步入一个新的快速稳定增长周期。2002-2005年全市GDP翻一番。
人均GDP居全省首位。五年来,马鞍山人均GDP一直位居全省各市之首。2004年全市人均GDP在全省突破3000美元,达3018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标志着马鞍山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7年,全市人均GDP在全省率先突破5000美元,达5600美元。
2、这五年,是马鞍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巨增。五年来,马鞍山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之最。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7.22亿元,是建市以来前46年投资总额的2.3倍,年均递增40%,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和13.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来,马鞍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五年间,全市城镇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68.34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3.7%,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16.7%。
工业性投资占投资主体。五年来,马鞍山持续加大工业性投资,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663.13亿元,占城镇投资总额的65.8%,年均增长48%。
投资主体多元化。五年来,马鞍山国有投资、外资、民间投资并驾齐驱。全市国有及控股经济累计完成投资660.1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3.6%;外来投资66.0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民间投资293.8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2年的14.1%上升到2007年的34.8%,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房地产投资大幅递增。五年来,马鞍山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25.21亿元,年均增长28.3%。2007年全市施工面积达485.1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达224.78万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2.3倍和1.8倍。
3.这五年,是马鞍山工业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
总量翻两番。五年来,马鞍山工业总量实现翻两番,总量居全省第2位,年均增长33.9%,创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的最快速度。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1.11亿元,是2002年的4.3倍。
规模迅速扩大。五年来,马鞍山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从2002年的148户增至2007年的5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大关,由2002年188.3亿的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882.61亿元,同比增长36.2%。
贡献不断增长。五年来,马鞍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在工业经济规模壮大的同时,效益显著提升,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23.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85.61亿元,年均增长29.5%,占全省的比重由2002年的8.6%上升到2007年的11%。
4、这五年,是马鞍山财政收入增加最多的时期
五年来,马鞍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税收大幅增加。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达91.42亿元,是2002年的3.8倍,五年接近翻两番,年均递增30.5%,在全省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5位上升到第3位。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02年的13.7%上升到16.9%,对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支撑力不断增强。
5、这五年,是马鞍山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对外贸易强劲增长。五年来,马鞍山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3.5亿美元,是2002年的6.3倍,年均增长44.4%,经济外向度由17.6%提高到32.6%,上升1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8.5亿美元,是2002年的9.1倍,年均增长55.7%;进口总额15亿美元,是2002年的5.4倍,年均增长39.9%。在贸易总量增加的同时,我市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增加,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来,马鞍山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是2002年的8.6倍,年均增长53.8%;实际利用内资148.8亿元,是2002年的14.9倍,年均增长71.8%。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世界著名企业纷纷抢滩,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麦当劳、必胜客、沃尔玛等相继落户我市。
6、这五年,是马鞍山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时期
五年来,马鞍山民营经济加速成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拉动全市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77亿元,占全市经济的份额已达32.8%。2007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38046户;私营企业7545家,比2002年增长1.7倍。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有7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有30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692家。
7、这五年,是马鞍山城乡市场最繁荣的时期
城乡市场繁荣协调发展。2007年,马鞍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3亿元,是2002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市场零售额增幅分别由2002年的8.8%和6.8%提高到2007年的18%和17.1%。
新型流通业态竞相发展。五年来,马鞍山零售商业业态从 过去百货商店加副食店的单一模式,发展为百货商店与连锁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精品店竞相发展的格局。一批实力强、品牌响的企业相继落户马鞍山。2007年超市零售额占限额以上企业市场份额为37.6%,比2002年提升8.8个百分点。各种新型流通业态的竞相发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纷纷入驻,以汽车、旅游、家具和体育娱乐用品类等为代表的新型现代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
8、这五年,是新农村建设最有成效的五年
在中央惠农政策的引导下,马鞍山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形势。农业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以城带乡”、“以工支农”的理念深入贯穿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2004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并对粮食实行最低价收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全市粮食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为20.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2%。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马鞍山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9、这五年,是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最关注民生的五年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最多。五年来,随着马鞍山经济加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五年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1%,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农民收入增长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的特点是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工资性收入来自本地务工收入超过外出务工收入,说明本地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1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45元,双双占据全省第一,分别比2002年增加8417元和3226元。与2002年相比,城乡收入比有所缩小,为2.63。
就业水平继续提高。五年来,马鞍山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宏观环境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4.1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降低(趋好),由2002年的4.2%降为2007年的3.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来,马鞍山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07年,马鞍山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比2002年提高6个百分点。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4.06万人,失业参保达21.13万人,医疗参保达58.29万人,工伤参保达20.01万人,生育参保达16.03万人。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医疗社会保障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平稳运行,参保人数达5.16万人。
10、这五年,是马鞍山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最快的五年
环保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马鞍山始终坚持把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2007年,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93.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我市被评为安徽省、中部地区省份和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五年来,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关注发展成本和环境代价问题,积极倡导好中求优,全面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我市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挖潜改造步伐,推动工业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万元GDP能耗继续下降。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2.43吨标煤,五年年均下降4.6%。
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五年来,马鞍山加速推进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并于2006年在全省率先制定了《马鞍山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四大类28项37个指标,并通过了省级专家的论证。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9%,比序时进度快2.1个百分点。
奋力崛起的领先
五年来,马鞍山作为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先锋,东向发展的“排头兵”,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安徽奋力崛起的发展中已步入领先阶段。
1、2003—2007年,全市GDP年均增速达17.7%,居省内17市第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
2、2003—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40%,居省内17市第5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
3、2003—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30.5%,居省内17市第4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4个百分点。
4、2003—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44.4%,居省内17市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4个百分点。
5、2003—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9%,居省内17市第3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6、2003—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1%,居省内17市第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
争先进位的跨越
五年来,马鞍山励精图治,争先进位,在全省实现了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发挥了安徽东向发展的“龙头”作用。
1、经济运行质量跃居全省前列。2003—2007年,马鞍山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综合考评由2001年的全省第三名上升到2003年的全省第一名,2004年蝉联全省第一名,2005年荣获三连冠,2006年列全省第二。
2、经济总量跃升八位。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全省第12位跃居全省第4位。人均GDP5600美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倍。
3、规模工业翻两番。五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加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7年达291.11亿元,比2002年的67.67亿元翻了两番,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
4、财政收入翻两番。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91.42亿元,是2002年的3.9倍,五年接近翻两番,年均递增30.5%。
5、城乡居民收入双双翻一番。五年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百姓。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45元,双双占据全省第一,与2002年相比,双双翻一番。
勇于拚搏的赶超
五年来,马鞍山经济在全省率先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追赶长三角的步伐,主要指标增幅明显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好又快,与长三角的差距缩小了25%。
1、经济增长率超过长三角城市3.3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7.7%,比长三角城市高3.3个百分点,追赶长三角的步伐不断加快。
2、财政收入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4.6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30.5%,超长三角城市4.6个百分点。
3、投资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17.5个百分点。2003—2007年,马鞍山进一步加大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超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
4、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8.5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达33.9%,超长三角城市8.5个百分点。
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8.8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44.4%,超长三角城市8.8个百分点。
6、外贸出口额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19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55.7%,超长三角城市19个百分点。
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2.6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15.9%,超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长三角城市4.3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16.1%,超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