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9|回复: 0

地震灾区4999米“死亡高空”阜阳战士纵身一跃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8-5-26 08:38: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80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首批空降灾区的15名勇士中,有2位是阜阳籍士兵,其中一位仅24岁●冒着余震、翻越绝壁,他们7昼夜步行220公里,将“孤城”灾情及时传递出来

  时间定格在5月14日12时20分,大地震后,通信中断、道路阻绝,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在没有准确气象资料、没有地面引导的情况下,克服高原跳伞缺氧等困难,从4999米高空成功实施了救灾伞降,他们被国人称为15勇士。来自阜阳的空降兵战士李亚军和刘志保,就是这15名勇士中的成员。

  采访这两位阜阳籍战士,是通过电话分几次完成的,仍在灾区执行命令的他们,每天都很难有时间休息,电话也是刚接通几分钟就不得不挂断。几次通话有效时间共约31分钟,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战友在茂县汶川一带,7昼夜经历的生死考验。

  15位勇士飞临“死亡地带”

  茂县,是岷山山脉、龙门山脉、邛崃山脉的主要绵亘地带,平均海拔4000多米。这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风速常以每小时100至300公里的速度咆哮;这里是伞兵空降的“死亡地带”。

  “虽然我跳伞经验很丰富,但这次仍是当兵以来最艰巨的一次任务。”李亚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茂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周围环山,形成了一道道悬崖峭壁,离降落地点不远的岷江流速也很快,都成了潜在的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5月14日上午,由15人组成的特种侦察小分队离开成都机场,飞往“孤城”茂县。飞机到达茂县上空时,为保持飞行安全,只能不断攀升到5200米高空。李亚军和刘志保也被告知,着陆的地方地形非常复杂,河流、树林、山林,几乎难以找到一个平坦的地方。

  透过机舱,李亚军和刘志保看到,茂县、汶川等地上空都被浓雾笼罩,能见度极低。前方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密布,被紧紧夹在岷江和高山间狭窄的平地只是偶尔出现。“恶劣的伞降条件,地面的状况一无所知,我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李亚军坦言,战友们的脸都绷得紧紧的,不说一句话,只是不时地举起手掌,默默地拍拍肩膀相互鼓劲。“我鼓励自己,一定能完成任务。”

  百姓呼喊着涌向空降战士

  5月14日11时47分,伞降开始。

  李亚军和刘志保一边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一边在心里思考,离机后该如何操纵,如何寻找地面安全的位置。随着“嘀嘀”两声短促的铃声响起,特种侦察小分队的队员一个接一个跳了下去。刘志保和李亚军在第二批次,紧随队友们一头扎进了茫茫云海。

  伞张开后,刘志保和李亚军被眼前的景象震撼:被地震严重毁坏的路面、房屋之间,几乎找不到一块稍微平坦的降落之地。因为山区多云,跳伞高度4000米以上,伞兵并未装备使用氧气面罩。这次空降行动采用高空跳伞低空开伞方式,伞形为滑行伞,预定着陆场为茂县北侧田野开阔地,在运输机上只能从云层间隙偶尔可见。

  风鼓着伞衣向下飘了八九分钟,从4999米到1000米再到100米,特种侦察小分队的队员们可以清晰看到下面的行人。只见当地老百姓们追着滑行伞,队员们飘向哪,他们就跟着往哪跑,有挥手的、有叫喊的,都从四面八方涌来……

  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

  经过多方寻找,李亚军和刘志保顺利抵达着陆点,还没解掉身上的降落伞,他们就被当地百姓们围了起来。“有一个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看到解放军来了,我们就看到了希望。”李亚军告诉记者,看着他们,自己也深深感动了。

  经过20分钟的集结,15名伞降勇士会合后准备跨越岷江。在侦察小分队队员们通过仍算完好的岷江大桥往对岸进发时,在江边躲难的老百姓列队相望,纷纷拥上前来欢迎他们。队员们依稀通过浓郁的川音辨别出,老百姓喊着:“你们就是当年的红军,终于把你们盼来了。”李亚军、刘志保同队员们一起,对群众不停地解释:“政府一直在关注你们,让我们来把你们的消息报上去。”

  首次传回“孤城”受灾信息

  14日12时25分,伞降震中地带茂县后,仅3分钟,侦察小分队就与指挥所建立起通信联络,并于第一时间报告了安全着陆情况。随后,小分队便转入了灾情勘查上报的艰苦卓绝之行。

  经过短暂调整,李亚军、刘志保随同队员们往当地县政府出发,以便取得灾区第一手资料。“沿途我们看到村民们都在自发组织救灾,当地民兵也早已行动起来,带领群众搜寻幸存者。”李亚军说。

  侦察小分队很快与茂县领导取得了联系,并于14日15时利用携带的通信设备首次传回了该县灾情,这也是大地震发生后,外界第一次了解到茂县灾后的真实情况。为深入了解灾情,小分队化整为零,到各个乡镇。李亚军和刘志保也分批到当地村庄查看,再把收集的信息汇总,及时上报给指挥部。“我们还开辟了几个空投物资的空降场,以及机降场。”李亚军说,他们把灾区急缺药品、食物信息反馈给指挥部。

  余震中艰难翻越12座大山

  茂县的灾情汇报完毕后,李亚军和刘志保与小分队一起,15日上午开始徒步从茂县往汶川进发。

  在执行茂县伞降任务时,为尽快摸清灾区情况,每个队员只带了一壶水和一天的干粮,更没睡袋和帐篷。他们每人负重20公斤装备,穿越在深山丛林中。从17日下午开始,已经没有食物、没有水,更没有药品,大家嘴上都起了水泡。“晚上睡觉时,也只能躲在降落伞里御寒。”李亚军说,把伞衣当成被子,地当作床,战友们度过了数个不眠之夜。

  但对侦察小分队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物质的紧缺,而是路上滑坡和头顶的飞石。两县交界的高山无人区本来就没有什么通途,加上地震的破坏,仅有的羊肠小道更加难行。沿途不断受到余震的侵袭,从山上滚下来的飞石,不时从队员身边滑过,不少人被砸伤。

  7个昼夜里,李亚军和刘志保随队员们翻越了12座又高又陡的山头,攀援了6道悬崖绝壁,步行220公里,在茂县汶川一带,把灾情及时传递出来。

  途中救出百余受困游客

  脚下是滑坡流下的泥沙和巨型的岩石挡道,李亚军、刘志保和队员们没有退缩,一面收集受灾情况,一面对沿途群众进行救助。

  15日13时,战士们走到茂县岷江南新镇处时,发现河对岸有100多名游客被困,前后都被石头和泥土堵住,旁边就是宽100米、水流湍急的岷江。李亚军、刘志保同战友们一起,不断安慰受灾群众,并修建机降点引导直升机,成功实施救援。赴汶川途中,队员们还救援了成都美院在当地写真的师生、报告了受损的水电站……类似工作持续到20日18时,小分队成功完成任务返回成都机场。

  丢下患病幼子走上救灾前线

  执行这次危险的任务,李亚军和刘志保没有任何犹豫。5月13日,刘志保随空降兵某部开赴灾区时,他刚接到家里的电话,得知不到两岁的儿子感染了疾病。但这次部队执行的是重大任务,自己不能离开,刘志保心里难受极了。他从兜里掏出刚打好的请假报告看了又看,最后撕成了碎片……

  为深入灾区,李亚军专门写了请战书。“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作为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一员,更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这次抗震救灾,请领导赋予我最艰苦最艰难的任务。”从请战书递交到伞降“孤城”茂县,李亚军近80高龄的爷爷奶奶始终不知道。

  “作为一名军人,无论需要我们到哪,都会义无反顾地过去。”当记者记录这些话时,李亚军和刘志保再次出发,去执行更多、更危险的任务。(刘宝武长鹏)

  -勇士档案

  ●李亚军

  1984年8月出生,2002年12月入伍,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齐营村人,空军二级士官,现任空降兵某大队四连班长,荣立三等功一次。

  入伍6年,李亚军成长为能够熟练操作各类伞形,能够升空组织跳伞,能够进行重装空投的伞训全能人才。他身处部队最基层的领导岗位——班长,被战友们称为“全能大哥”。●刘志保

  1979年11月出生,1998年12月入伍,太和县城关镇人,空军三级士官,现任空降兵某大队引导排班长,荣立三等功两次。

  熟练掌握四种伞型、四种机型的空降空投实际操纵和组训方法,是一名优秀的伞训教员,也是一名机上投放员,是他把跳伞员送上空,也是他把每一名跳伞员投放到指定的空降地域,他的手中握着跳伞员的生命之绳,被称为“伞兵命脉”。

  有人曾经给他放伞的过程进行计时,从第一名伞兵离开飞机到最后一名跳下,他让每两名伞兵之间间隔时间最多的和最少的误差不超过0.2秒。

  家乡人民盛赞——

  阜阳伞兵安徽骄傲

  本报讯(刘宝武长鹏)5月24日,阜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登门看望慰问四川大地震中15名空降伞兵中的两位阜阳籍伞兵家属。

  震后救援中,15名伞兵空降茂县一直是这次救援活动中的一大亮点,这支先遣小分队也成为举国关注的英雄。据了解,这15人中的李亚军、刘志保分别是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和太和县城关镇人。

  阜阳市表示,两位空降伞兵战士是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他们不仅是两个家庭的的骄傲,更是阜阳和安徽的骄傲。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马鞍山聚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