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1|回复: 2

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伞兵致敬!!!!!!!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8-5-27 09:11: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79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img] s: q' f5 _! b   t* U3 M
- b2 }- e   I# m1 e
  当了十六年的侦察兵,王君伟是部队出了名的“铁人”。

“和灾区群众比,我们这点苦算什么”——空降兵某大队副参谋长王君伟战地日记摘抄  ■5月12日
  23时,接到上级(军)通知,准备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大队立即开会布置相关工作。
  ■5月13日
  0时35分,按照大队安排,我跟随詹副队长,安排部署20人的先遣小分队的行动计划。1时50分,上级通知参加救援人员为100人,部队随即展开叠伞工作。2时20分,大队传达上级最新指示,各项准备工作陆续展开。4时50分,随着上级一声号令,10人警卫分队出发,6时10分,100人分队开赴湖北某机场。7时50分到达机场,部队开始整伞,时间非常的紧迫,但部队秩序井然。8时30分部队登机,9时起飞,部队人员情绪比较稳定。11时30分,飞机抵达茂县上空,此时由于高原缺氧,有2人出现晕机现象,因天气条件恶劣,飞机在茂县上空盘旋3圈后,被迫降至四川太平寺机场,等待后续命令……
  ■5月14日
  起床后组织“伞兵-11”人员叠伞,领取武器装备及物资器材,10时20分登机,11时20分实施空降。15人小分队在茂县西侧山坡上着陆。离机时,因开伞器不能正常工作,主伞开得不正常,其中两人成功打开备份伞,1人主伞飞离城区较远,无法找回,丢失。人员和其他装备均安全着陆,而后与茂县抢险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了解情况,现场侦查,汇总后在第一时间向指挥所上报。
    ■5月15日
  早上9点,小分队整理装具徒步前进,途经吉鱼村、南新镇、七星关、风毛坪、牟拓村,图上距离25公里,实际行程达40公里,沿途山体滑坡、余震险情不断。出发前,李所长召开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李振波,副组长为我和于亚宾,明确了任务分工;特种小分队负责行进中的险情观察、警戒,并帮助通信兵背器材。行进途中不间断的向村民了解当时的灾情,并指导当地灾民抗灾自救,对个别伤势比较严重的村民分发我们仅有的少量药品。经一路了解,受灾情况比较严重,房屋倒塌80%,人员伤亡已知的有200多人,九黄旅游线(213国道)塌方堵塞情况严重,沿途较多游客和打工人员被困,食品和饮用水紧缺,急需补给。
  晚上在牟拓村与前来救灾的阿坝州李副秘书长会合后,共同商定利用直升机向该地区空投救援物资,外运伤员,营救150余名被困游客。当时死亡人数不多,政府已妥善解决,粮食、药品只能维持两三天。
  ■5月16日
  我们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利用现有的工具,在牟拓村开辟了2个直径28米的直升机机降场,并与指挥部取得了联系,而后继续前进。途中因阿坝州李副秘书长要带领医疗队员前往水库对岸送药,我们为其安全着想,商定后借5顶头盔给医疗队。因还需赶路,头盔未来得及取回,15人的队伍中有五人只得带迷彩帽前进,也增加了我们的危险性。
  行进过程中,我们每经过一处村寨,都会向村民了解受灾的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对重伤员给予一些我们自带的药品并进行简单的治疗。但在灾区人民危难的关头,我们所到之处,还有灾区群众为我们烧开水,煮稀饭和鸡蛋,令我们无不感动落泪,这样的稀饭,我们哪里能够咽下?
  在公路的塌方处,隐约还能见到一些埋在土石堆里的车辆,死尸已被当地群众掩埋或者火化。灾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已行动起来,组织人民群众开展了积极的自救。由于措施得力,加上我们及时出现,当地群众没有出现大的恐慌情绪,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
  下午17时50分到达汶川,这里已在指挥部附近开通了移动和小灵通通信,至理县的交通已艰难恢复,进入部队两千多人。滞留人员特别多,断水断电,厕所无法使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由于食品极其的匮乏,当地政府利用现有食品,设立救援组,供应灾民每人每天一纸杯稀饭。当天天气晴好,但余震不断,大部分群众只能在露天休息,不知道如果下雨,他们该怎么办?
  经过了三天的救援行动,由于劳累、食品匮乏、休息不好,我们这支小分队的体力大不如前,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先后出现了4人感冒、3人烧裆、1人痔疮,大部分人员脚底出现水泡,行动明显迟缓,但大家士气很高,从不叫苦叫累。因为大家一路上见到的灾民比我们何止苦十倍,我们受这点苦又算得上什么呢?
  ■5月17日
  起床后,与当地政府协调,在县城附近利用现有的简易工具,开设了两个直升机机降场,而后向映秀方向继续前进。因没有口罩和手套,我们便从商店里买来毛巾和袜子,毛巾用绳子捆好充当口罩,用袜子当手套。行进途中烟雾弥漫,黄沙满天,行至桃关后,因隧道堵塞,无法继续前进,只好搭乘运送开路工程队的车,返回至汶川,到达后,县领导请求我们务必到达该县最困难的耿达乡,与外界取得联系,于是我们便搭乘县里派遣的车辆赶往理县,此时理县至汶川的交通刚开通,路况特别差,滚石、滑坡比较严重。我们一路小心地到达理县之后,感觉时间尚早,便将沿路救灾车辆的运行情况和人员流动情况向上级报告,尔后向卧龙方向前进……
  ■5月18日
  凌晨到达卧龙,立即与地方政府联系并将灾情上报,尔后询问去耿达的路线情况,得知无法到达之后,便请示上级,上级指示我们就地展开救灾,我们便在邓生与卧龙之间的山村进行救灾,安抚村民的情绪,指导和鼓励他们抗震自救,并将随身携带的药品全部发给灾民,劝导安置在危险区域的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协力推倒在路边威胁群众安全的墙体。
  ■5月19日
  继续帮助群众救灾,下午接到上级命令,小分队撤离,与大部队会合,接受新的任务。
  ■5月20日
  下午18时10分,小分队安全撤离,与大部队在会合的过程中,部队和各大媒体对我们进行了欢迎和采访。后来了解到,我们小分队在行动过程中,上级领导和各媒体一直在关注我们。回来后,给我们盛大的欢迎。我觉得很意外也很感动。抗震救灾、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为救灾提供一线情报,是我们军人应尽的职责。比起现在还在一线救灾的官兵和人民群众,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随时投入到二线的救灾工作当中,为党、国家、人民多尽一份力。

  一个小小的“伞兵-11”履历本(编者注:“伞兵-11”是一种伞兵伞的型号,每顶伞兵伞都配有一本履历本,详细记载伞兵伞每次的使用情况),记载了15名勇士6天150小时的风雨兼程,它不仅见证了勇士们一路的艰辛,更是灾区人民奋勇抗灾的真实写照。
   [img]    安全归队

[img]    在这15名勇士中,有两位是来自我们安徽阜阳的热血男儿,他们分别是三级士官刘志保和二级士官李亚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证明了我们安徽儿女不畏艰险,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英雄本色。
        在中国国防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飞机舱门外,是叵测的命运,是破裂的大地,是扭曲了面目、散发着死亡气体的狰狞峡谷;也许,还是这些中国士兵的生死分界。你准备好了吗?4999米的长空之上,仿佛有一个声音在问:你准备好为国捐躯了吗?
       那十五个伞兵在写下遗书后,面对着正常跳伞高度四倍的高度,在地形复杂,能见度极差,没用地面标识,高山缺氧的环境下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他们无愧于人民解放军的“人民”二字。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泱泱中国的骄傲,是新时代我们最最可爱的人! ...       

作为安徽籍战士刘志保、李亚军,在英雄的家乡,许多乡亲们得知后,人们相互传诵着,人们为家乡出了这样的英雄而自豪。
        刘志保,1989年出生,1998年入伍,现为空降兵某部四连班长,三级士官,三次荣立三等功。太和县人,父亲长期生病,母亲长期照顾生病的丈夫。刘志保的妻子原在太和县化肥厂工作,随着企业的倒闭,她下岗后刚刚到当地一家超市打工。
        5月23号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太和县城南的刘志保岳父的家,见到了他的父母、岳父母和可爱的儿子。刘志保岳母告诉我们,刘志保的妻子长期住在娘家,因为刘志保父亲生病,长期在上海接受治疗,这里的家只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如果大家去,站都站不下,所以只有到这里来了。
       刘志保父亲刘子恒,因为患病的原因,说话的反应稍显得有些迟钝。他告诉记者,孩子昨天刚刚给他打了电话,报了平安,现在,刘志保正在成都某机场待命。刘子恒说,家里四个孩子,就刘志保最听话,而且做事很努力,这次孩子执行空降任务,他起初并不知道,还是几天后,孩子打电话说的,他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高兴。
       对于丈夫跳伞的事,刘志保的妻子钱远华已经在几天前就知道了。她说,她并不知道那一跳很危险,因为,她知道刘志保经常进行跳伞训练,参加跳伞已经很平常,可她支持丈夫,并嘱咐他要注意安全,努力干!可是,钱远华并不知道,丈夫的这一跳是冒着生命危险的生死一跳,是从4999米的高空,向着妈妈们流泪的眼神、向着祖国的召唤,在世界伞兵史上写下了最光辉一页的一跳!
        此时,钱远华带着牵挂,给远在灾区的丈夫打去了电话,丈夫在那头只简短的说了几句话便挂了电话,他说现在很忙,那里一切都好,请不要牵挂。钱远华含着泪说,志保你要多保重!
        李亚军,1984年出生,阜阳市颍泉区人,空降兵某部特种大队班长,二级士官,两次荣立三等功。
        5月23号下午,记者乘车一路颠簸,在走过数十公里的乡村道路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颍泉区伍明镇齐郢村。在三间老屋前,两位老人迎了上来,邻居们说,这是李亚军的爷爷和奶奶,李亚军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回来。两位老人热情的招呼大家坐下来,李亚军的爷爷已经76岁了,身体不好,耳朵听力很弱,78岁的奶奶马秀珍身体显得十分硬朗,热情的向客人介绍着他的孙子,她说,孙子上午刚来过电话,可把两个老人激动坏了,这是全家的光荣啊!
       邻居们说,前几天,李亚军的父亲曾打来电话说,亚军参加四川汶川地震救灾去了,还参加了跳伞,大家这几天都在瞅着电视画面,希望能看到亚军的身影。
       临别时,我们希望老人对李亚军说两句话,老人好奇的拿过话筒惊奇的说:“这我就能跟他说话,他可答应呢?”然后,激动地喊着,“亚军、亚军!你说话!”
      我们没有太多的解释,只好对老人说,你说就行了,他能听见。老人把话筒举起来,眼里含着泪花说:“亚军,你在那好好干,别怕劳苦,地震受灾的群众需要你们军人!我跟你爷爷的身体都还好,别挂念。亚军,要好好干啊!多救几个群众!”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11:58:41 | 查看全部
逼视看过不顶的人~!!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8-5-27 19:19:00 | 查看全部
敬礼!!!!!!!!!!!!!!!!!!!!!!!!!!!!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马鞍山聚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