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66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新闻摘自中安在线网站)
我省“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那么资金从何而来呢?
“借外资之力,助推我省‘十一五’发展”。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全新思路,在破解制约我省“十一五”发展资金难题的同时,也给全省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提升我省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是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
几年来,法国达能集团、德国麦德龙等世界500强企业入皖,以及华联、香港元一等省外企业陆续进驻我省,为我省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日本川崎重工与海螺集团合资成立了安徽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香港信义集团投资的汽车玻璃和节能玻璃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亿美元;香港明发集团投资的合肥商业广场正在建设中,该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约300亩,拟联合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目标是打造安徽首家超大综合型商业航母。我省利用外资从2002年的7.4亿美元,到2007年的3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额年均增长32%,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IBM、日立、杜邦等57家来我省投资,去年涉外税收超过100亿元。
纵向比,我省招商引资进步巨大;但如果“跳出安徽”横向比,就会发现,我省利用外资与发达地区相比总量偏小,存在着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我省要扭转招商引资质量偏低的局面,就必须学习借鉴东部和中部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尽快制作出菜系齐全、菜品丰富的诱人“菜单”。
令人欣喜的是,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同时,我省及时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核心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融和互动发展中加快推进安徽的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城镇化等发展步伐,富裕全省人民。几年来,我省通过参加皖沪对接会、郑州中部高峰论坛、中部六省博览会,以及与江苏商讨未来交通的零距离对接等,让安徽不仅赢得了诸多宝贵的资金,而且学习到了诸多先进的经验和超前的发展理念。通过在香港举办的国际徽商大会和外联出访,使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对外引资等,均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目前,我省累计审批外资企业达6000多家。
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外资,而且在带动就业、发展外贸、促进物流、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对于提升我省企业的价值理念、管理水平、技术档次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们也日益成为提升安徽整体形象、扩大安徽影响的一扇窗口。已入驻我省的外资企业,纷纷翘起了大拇指,对安徽这片热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对外董事曾锡文说,联合利华在安徽的发展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体现,更是国际沿海产业资本转移的成功典范。从2002年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一期项目开工建设,至今在合肥已经上了六期项目,合肥已成为联合利华的全球生产基地,公司业绩每年保持2位数增长,目前产值达到6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0-120亿元,项目发展赢得了集团董事会的一致认可。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克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博世西门子家电产品的国产化程度逐渐提高,目前已有97%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从国内采购,其中约60%来自安徽省,一些供应商直接到滁州新设工厂为总公司供货。“工厂的扩产将在2008年底完成,到那时我们在滁州的投资将达到18亿元人民币。”任克对这一前景非常看好。
利用外资的优点和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要使我省的招商引资工作在今后的3至5年内取得突破性大进展,还要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鼓励并支持他们在我省设立装备制造基地、产业配套基地和研发中心。与此同时,要推出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效应明显、对全省经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入资金和技术,引进一批对一个市、一个地区乃至对我省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使战略合作成为实质性的合作。
目前,上海、江浙等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已进入了招商选资阶段,其更加注重项目的产业导向和国际化水平,我省在借鉴这些地区经验的同时,也要从本省实际出发,在招商引资的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推出招商项目清单,定好政策措施,对已有的外资企业,要做好后续的服务工作,促其增资扩股或介绍引进新的外资项目,以达到“以商引商”的效果,力求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我省对外开放新局面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