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143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日前,全省5月份精神文明十佳事迹已经评选产生。此外,本月还特别评选了抗震救灾十佳事迹。
抗震救灾十佳事迹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蚌埠市民营企业震兴路桥公司负责人刘兆水、刘兆本、刘兆钢、刘兆安四兄弟,自备两台挖掘机奔赴抗震抢险第一线义务修路;安庆边防检查站警官马子军和在医院工作的新婚妻子孙莉莉,蜜月旅游途经四川茂县时,配合妻子为180余名受伤灾民进行简单治疗,将所在旅游团的96名游客和沿途400余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主动留在灾区参加抗震救灾15天;淮北市九九九恒源汽贸公司经理刘玉华,在为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的同时,自费采购价值8万元物品,两次驾车送往灾区;由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组建的安徽省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在四川北川、绵阳的12个昼夜,共诊治受伤、生病群众3500余人次,返回家乡前每名队员还为灾区义务献血400毫升;宁国市西津街道办事处凤形山村77岁的五保老人刘洪秀,主动将自己的一生积蓄2000元全部捐给四川灾区;曾在四川武警某部服役的亳州市谯城区安溜镇退伍战士王宗峰,主动以志愿者身份奔赴老部队参加抗震救灾,8天里和战友们转战10多个村庄、社区;远在阿联酋打工的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农民汪斌,得知汶川地震后,立即汇来2万元人民币,委托亲人代为捐赠;住在淮南的省煤田一队职工遗孀王秀荣,年已78岁,仅靠每月265元遗属补助生活,但她仍将省吃俭用攒下的4400元养老金捐给灾区群众;由芜湖消防支队20名官兵组成的抢险救援队伍,携带生命探测仪、金属切割机等救援器材,经过8昼夜连续奋战,成功搜救出31名被困人员;金寨县建筑业主余道喜、杜方银、张全照,每人携带一台挖掘机奔赴灾区支援救灾。
精神文明十佳事迹是:自幼因病造成身体左侧瘫痪的省城青年史咏梅,创办了“合肥百姓学电脑培训部”,三年多来已为社会培训了2000多名电脑操作技术人才,被称为合肥的“张海迪”;淮北市个体户王玲玲一家四口,2年来无偿献血2万毫升;在武汉打工的蒙城青年赵贯蒙,两次跳入汉江,救起一名溺水少年;泾县丁家桥镇老支书吴邦槐等5位古稀老人,自费创办“农民书屋”,在当地传为佳话;凤台县大兴集乡银杏小学教师李洪敏,在前往学校途中,从水塘里救出2名落水妇女;奥运火炬传递黄山首棒火炬手徐东明,在担任黄山迎客松第18任专职守护员期间,全身心投入工作,记录树旁温度、湿度、风力等,预防迎客松病虫害,全力守护“国宝”;肥东县马湖乡沙河小学52岁的高级教师吴翠莲,为了35名小学生舍不得落下一节课,不幸因脑瘤破裂猝然倒在讲台前;铜陵有色公司安庆铜矿铲运司机韩传松,在千米井下工作18年,累计出矿145万吨,相当于正常情况下40年的任务量;淮南籍湖南大学学生赵明君,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北京少女的生命;祁门县古溪乡青年农民谢德清,尽管家境一贫如洗,但他在卖香菇路上拾到9万元现金时,毅然送交派出所。(盛大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