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5968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固镇县垓下遗址二期考古工作,已于7月上旬全面结束。此次考古发现表明,垓下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至龙山文化时期也就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中心。垓下早期城址是我国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史前城址发现之后,在淮河流域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它的发现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新资料。 2008年3月至7月的垓下遗址二期考古,是继2007年上半年垓下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的又一次补充考古工作。它对垓下遗址这处史前古城的历史年代的跨度、城墙的堆筑年代、分期、堆筑方法及北门(水门)进行了补充考证。 二期主要解剖了遗址的城墙、北门的水渠部分,发掘面积170平方米。通过对东城墙的再次解剖,考证了垓下遗址史前古城墙宽度、城墙筑造分期,龙山时期古城和汉代古城墙的筑造方法、实际叠压情况,北门水渠的时代、作用和功能。
从2007年以来考古发掘的成果看,垓下城址由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活动场、窑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多类遗迹现象组成。去年发掘出土各类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170余件,此外,在红烧土上还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表明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在这里从事水稻种植。过去,垓下遗址被认为属于秦汉时期,而此次考古发掘则将整个遗址的年代提前到史前时期,同时也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早期史前城址的发现对探索该地区早期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