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5962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只因处于三省交界地带,我省著名景区太极洞遭受污染企业围攻,却难以得到有效快速治理——
对于太极洞污染问题,本报此前曾以“新闻热评‘跨省治污’三人谈”的形式,给予了充分关注。8月28日,饱受“治污”难题困扰的太极洞迎来值得庆贺的日子:苏浙皖三省环保部门坐在一起,就太极洞污染治理达成一致,相关县市拿出整治方案,就关停污染企业提出“时间表”。“经过沟通协调,跨区联动治污机制初步形成,太极洞保护正式提速。”广德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太极洞的“治污”难题
位于广德县新杭镇境内的太极洞景区,与江苏宜兴太华镇、浙江长兴白岘乡三地交界,是首批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喀斯特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并称“天下四绝”。
太极洞“一洞连三省”,是华东地区享有盛誉的旅游景区,为毗邻的苏浙游客带去美丽和清凉。但近年来,随着上述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环保政策出台,一些“三小”污染企业纷纷外迁,处于三省交界的太极洞景区附近成为不二之选。
据了解,仅仅在太极洞景区规划保护区内,最高峰时就有12家采石矿山、25座石灰窑、7家化工企业,如果加上对太极洞产生污染和破坏的上游的非保护区区域的化工厂和石灰窑,数字触目惊心。
“污染不仅破坏了景区环境风貌,也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苏浙一带企业的滥采、乱挖,造成太极洞后洞口山体裸露、太极洞尾洞被炸穿、植被严重破坏。同时,化工企业违法排污产生的烟尘、废气、废水造成太极洞景区周边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周边数万居民不敢取水饮用。
太极洞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年初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7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督促苏浙两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依法关闭太极洞规划区内的矿山开采和污染企业,依法保护景区环境安全,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治污”背后的利益博弈
针对愈演愈烈的污染形势,广德县各级部门都进行了大量努力,但由于缺乏跨区协调和相关约束机制,“治污”收效甚微。“除了管辖权的问题,其中阻碍治污的根源在于地方保护和经济利益。”广德县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些污染企业给太极洞景区带来威胁,但为所在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不强、地方追求GDP的冲动难以遏制以及跨区协调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促使这些企业自动关门大吉或者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规定: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跨区污染常常处于相互推诿的尴尬境地。
据了解,太极洞污染发生后,广德县相关部门曾多次与苏浙方协商,但屡吃“闭门羹”。为从法律和制度上推动太极洞“治污”,该县早在2005年1月,就编制了《广德太极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明确太极洞片区缓冲区包括风景区范围内和风景区紧邻的苏浙皖三省4个乡镇,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一旦规划通过审批,太极洞“治污”将有法可依。
跨区协调任重道远
“入洞山空远,清净自然凉”,太极洞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治理太极洞污染应该是所有人的职责。“推动地区合作,实行跨区联动,是太极洞环境保护工程的必由之路。”
太极洞“治污”难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协调机制开始“提速”。5月8日,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在广德县组织召开太极洞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三省联席会议,要求建立三省环保部门、三县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长效联动机制,联合检查督促,实现信息互通。
5月31日,广德县政府牵头组织太极洞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三县市第一次协调会议,确定建立三县市联动机制。6月4日,省环保局牵头召开三省环保系统第一次联席会议,建立了苏浙皖三省太极洞风景名胜区整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席会议制度。
跨区协调初见成效,太极洞“治污”工程顺利推进。8月28日,省环保局在广德主持召开会议,三省环保系统代表参会,会议经现场查看、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同意太极洞风景区规划范围内广德县5家企业关闭通过验收。会上,三县市均拿出整治方案,确定了具体的时间与整治要求,并相互进行了通报。目前,长兴县、宜兴市已停止对新入驻工业区企业的审批,并将按计划关停污染企业。
跨区协调机制“破题”,为彻底解决太极洞污染创造了条件。但是,如何建立健全相关约束机制,真正推动跨区环境保护,仍然是摆在各级各地政府面前的难题。太极洞能否重回山清水秀、洞幽景明的优美境界,我们热切期待。(张敬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