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祁门县医院的退休医生吴传桂,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中央电视台的“神七问天”特别节目,因为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上天,宇航员出舱工作时,所需要的几十项技术,都与她的女儿余青霓的研究课题有关。
在飞船内营造一个舒适的“家”
9月25日,令世界瞩目的“神舟七号”,就有可能飞上太空,宇航员还要出舱,完成规定的任务。但是太空中的微重力、高真空、高辐射、高低温等特殊环境时时影响、威胁着宇航员在太空的活动。他们要想在太空中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就必须在飞船内营造一处与地面环境相差无几的“家”,这就是载人航天系统中的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没有这个“家”,任何生命都不能在飞船上生存下来。
担任此次“神舟七号”飞船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研制使命的,就是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中国航天员开辟出一片通天路上的“生命绿洲”。吴传桂的女儿余青霓,就是这所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是“神舟”七号的设计师之一,领衔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课题研究,她还参与和主持了神舟一号到七号的全部设计。
身怀六甲接受“神舟二号”任务
1988年,余青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1993年毕业后,她放弃了被保送读研究生的机会,进入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与飞船系统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自此,她与航天与“神舟”结下不解之缘。
1999年“神舟”一号顺利升空,由于她参与研制时的出色表现,“神舟”二号飞行试验前夕,她被任命负责“飞船新型冷却液研制”任务。这是余青霓梦寐以求的,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而此时,余青霓正怀孕在身,且已是8个月,但她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余青霓的同事曾经评价她说:“余青霓是搞特种材料研究的,她自己也是特种材料制成的。”
六个月消除飞船中“定时炸弹”
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至今还记得,在采集和分析“神舟三号”飞船返回舱内的气体参数时,曾发现舱内残留有部分一氧化碳。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如不及时排除,一旦被航天员吸入体内,轻则引起昏迷,重则导致死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明确指示,不仅要从源头上减少一氧化碳释放,还要研制一套一氧化碳滤除装置,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按照常规,上天产品从模样、初样到正样产品,合格后参加飞行试验最少也要6年时间,而这次只有6个月。一个4人攻坚项目组迅速成立。余青霓临危受命,承担催化剂的研制。她带领课题组几番北上南下,深入各地调研,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她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方案。经过多次失败,他们终于在原有装置上多次改进,一个小小的乳胶套的巧妙应用,解开了困扰多日的结,装置终于实现了一氧化碳“零出口”。
将执行的任务关乎宇航员出舱
“神舟六号没有上天之前,女儿就已经开始着手神舟七号的研究了”吴传桂透露说。而当记者电话联系到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余青霓时,她说,由于纪律方面的原因,对于神舟七号的设计和研究不能多说什么,她的任务主要是要执行宇航员出舱的活动,这也是整个飞天的关键;对于其中的舱内有害气体控制、航天员从舱内环境过渡到舱外真空环境时,飞船气闸舱的内部环境,都改进了几十项技术,“当然,这些功劳也是大家的,千万别说我。”(陈昌奉 王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