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45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2008年8月,安徽正式提出上报“合芜蚌”新区。一时间,皖省之媒体屡屡为新区鼓吹造势,似乎新区就是皖省的救命稻草。
个人认为,皖省之所以捆绑三市提交新区申请,主要是因为对合肥的不自信,正如《合芜蚌:创新安徽》中所说——合肥需要“同省兄弟”的支持。
只能说,如果单就合肥一市上报,几无可能成功。而联动将蚌埠和芜湖捆绑提交,胜算更大。皖省走的这一步自然很妙——北、中、南同时兼顾——但申报成功后,显然既得利益将是合肥分到大块。个人就算以小人之心度之,蚌埠和芜湖只会沾到政策上的光,资金上不会有太大的改善,这对于有着不小规模的中小企业群的蚌埠和芜湖而言是致命的。近年来,安徽中小企业一直受困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资金流不能分流到两地,事实上即使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也无异于望梅止渴。
2007年底,芜湖正式提出了“逢路必黑”的口号。笔者思之,城建方面,只要不难看、够整洁就行了,没有必要将大批资金融入到某些面子工程上,应该适时的用资金打通三产的窘境。
一个重大政策的影响一般是滞后的,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果。一个城市如果把资金大把地投入城建,那么工业投资相对就会减少。当然,如果一段时间芜湖的城建搞上去了,接下来以较好的城建为吸引力大力吸引外来富人和外来人才到芜湖创业创新,市区主导产业也从二产变成三产,那么芜湖市区就会真正上了一个实力。
窃以为,芜湖如将重心放在三产上,较为不妥。
芜湖当前仍然应以二产为主攻方向,当二产足够强大时,自然会带来三产经济。目前所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主攻。
看近几年芜湖GDP的构成,二产是最大的一块,而今年上半年狂增91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就占了60多亿,可见二产提升对于芜湖的重要性。个人以为天赋异禀的芜湖在工业上的希望极大,不光是因为芜申运河的开工。但是如果芜湖依然希望自己是个精致小巧的江南水乡城市,那么芜湖必将远离安徽经济重心。
简单估算一下,如果9月份芜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够达到31亿以上,那么下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望净增65亿以上,下半年的一产和三产净增一般都比上半年更高,下半年GDP净增110亿完全有可能实现,全年将达到780亿。如果普查三产上有提升,那么明年最终报出的很可能会在800左右,那么2009年破千亿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