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 图为建设中的皖电东送骨干工程、“861”重点项目蚌埠发电厂。叶胜利徐超摄 | 资源匮乏,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和30%的电力需要从外部调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亟须能源支持。
资源丰富,仅煤炭储量即达145.5亿吨,占整个华东地区的一半——经济欠发达的安徽亟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成为我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现实选择。
皖电东送,畅通电力“血脉”
电力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而煤炭则是电力运行的“血液”。
长期以来,“长三角”一直“贫血”:煤炭资源贫乏,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煤炭保有储量合计约293亿吨,其中83%集中于安徽。然而,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长三角”地区仍将以煤炭为主要发电能源。
从2002年6月起,我国出现大面积“电荒”,其中以“长三角”为最。2004年,华东电网电力负荷缺口在18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缺口的60%。
由此,省委、省政府“建立能源产业基地,实施皖电东送”的战略应运而生:利用我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强煤电基地建设,把我省打造成向华东电网输送电力的重要能源基地。此后,我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安徽电网主网架由北至南形成“3+1”的格局,即东、中、西三个500千伏输电通道和一个百万伏级交流特高压通道,以此保证向“长三角”输电。
2005年,“皖电东送”正式拉开帷幕。2006年底,500千伏中通道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去年10月,东通道投运。今年7月2日,西通道提前3个月投产。至此,安徽电网输送华东电网的500千伏联络线增至七回,“皖电东送”输出能力由300万千瓦增至750万千瓦,两淮煤电基地720万千瓦的电力由此平稳送出。3个500千伏输变电通道的相继投产运行,意味着我省同沿海发达省份一样,终于有了国内各地市互联的最高水平的“血站”和“主动脉”。
日前,省电力公司再传佳音:“皖电东送”安徽至上海特高压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淮南至上海输变电工程线路初步设计路径评审会完成,并有望于年底开工。
权威部门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我省就向华东净送电量1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2%。“变运煤为输电,不仅节省了铁路运力、降低运输成本,而且减轻了‘长三角’地区建设电厂带来的土地、环保的压力。”有关人士表示,皖电东送的效益日益彰显。
煤电联营,延长产业链
“皖电东送”,不只是电网建设上下功夫。近年来,我省煤炭企业与“长三角”电力企业加强了对话与合作,在煤电联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浙江是缺煤省,同时又是能源需求较大的经济大省。而淮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且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两者如何加强能源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2005年6月,浙江能源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各出资50%成立淮浙煤电公司,下设凤台发电分公司和顾北煤矿分公司。该项目是浙江能源集团实施“大能源战略”第一个跨省项目,也是淮南矿业集团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项目。
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目前,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8月6日上午11时,该项目凤台电厂建设工地传来捷报,凤台电厂一期工程首台1号60万千瓦发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向浙江输电。
今年,浙江电力分外紧缺,而凤电1号机组若满负荷运转,可以弥补其10%的电力缺口。另据浙能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煤电联营后发电成本大大降低,以上半年每吨煤炭800元的价格计算,浙江发1度电的成本是0.40元,而在凤台电厂每度电成本不超过0.24元。对此,省长王三运盛赞:“这种煤电一体化的优势是,无缺煤之忧,无市场之忧,无铁路运力之忧,无煤电行业壁垒之忧。”
通过产业融合,产权链接,实施煤电一体化,用实际行动落实国家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保障“长三角”能源供应的战略意图。据了解,目前,我省有多家煤炭企业正在“长三角”发电企业酝酿煤电联营事宜。
依托煤电,唱好“能源戏”
当前,“能源紧缺制约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同样遭遇能源问题的困扰。
经济发展快,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长三角”地区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去年,我省向“长三角”输出煤炭31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皖电东送98.5亿千瓦时,增长38.4%。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其中原煤自给率仅0.1%;江苏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13.4%,其中原煤、原油自给率分别为16.5%和8.2%。今年1-4月,“长三角”地区电力供应缺口达259.18亿千瓦时。有经济观察人士分析认为,原材料匮乏、能源自给率低,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与“长三角”能源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9112万吨,发电量868亿千瓦时,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14位。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我省煤炭产量可望达到1.2亿吨。
“依托煤电优势,通过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产业竞争力,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和战略性重组,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这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安徽人的共识。(张大和、吴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