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35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要有勇于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10月17日,在全省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上,2007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获得者郭光灿率先作交流发言。
郭光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荣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奖。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郭光灿就从事量子光学研究,在早期的15年里仅获得55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支持,几度申请新项目都遭否定,但他默默耕耘,“当时真有点孤家寡人的感觉。但是我从来没有灰心过,好奇心驱动着我,国家需求推动着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2001年,他再次申请“973”项目。这一次,他成功了,“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大的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长期给予稳定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初,量子信息学刚刚起步,郭光灿敏锐地觉察到此领域“别有洞天”,及时追踪国际前沿,以量子密码和量子编码两个方向为切入口进军这一新兴科研领域。郭光灿用心中的热火点燃中国量子信息的火焰,将我国的量子信息研究向前推进。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的新型量子处理器方案,为我国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虽已过耳顺之年,但他表现出过人的精力:上讲台、做报告、盯实验,连晚上睡觉,脑袋里也都是“量子”。一天之内,往返于京皖两地是常有的事。
郭光灿提出的概率克隆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让中国走在国际量子信息研究的前列。量子信息是不可克隆的,可用于设置具有最高保密性的密码。近些年,郭光灿致力于不会被窃听、破译的量子密码研究,2007年建成迄今为止国际公开报道的唯一无中转、可同时、任意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有力地促进量子信息新技术在我国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科学研究应增强国力,这是科学家的良知和责任。将个人奋斗的事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国家战略需求中实现科研的应用价值。”郭光籼概言。
量子信息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人才非常紧缺,培养人才任务艰巨,郭光灿推荐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交流,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我的任务是给年轻人创造最好的条件,同时也要求他们以国家的使命为重任。”现在,郭光灿和他的学生们正在承担“973”计划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他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成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的“重镇”。“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科学研究高峰,为我国量子信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郭院士表示。(刘纯友、陆列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