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30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宿州市埇桥区提前3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村村通”建设目标,构筑了城乡一体化路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联动发展—— “‘村村通’工程是我们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最实惠的一项民生工程。”在宿州市埇桥区的农村采访时,记者不时听到农民对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做出这样的评价。
“过去我们村5年没有娶进一个山外媳妇,水泥路修通不到一年,5个山外的闺女嫁了进来!草场村终于甩掉了‘光棍村’的帽子。”埇桥区夹沟镇草场村村民武永田,一提到10多公里“村村通”公路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就高兴得合不拢嘴。
“十一五”期间,埇桥区农村公路“村村通”计划803.5公里。从2006年开始实施,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完工1117公里,完成投资21223万元,提前3年完成计划。
从“村村通”到“路路通”
“村村通”工程启动伊始,面临路线定位存在差异,农民及乡镇认为断头路太多、工程量大、资金筹集难等等,修路的积极性不高。更关键的是农民有顾虑,担心捐资的钱不能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破解这个难题,激发农民修路的积极性,区交通局在上级部门支持下,试点打通断头路,很快得到乡镇、农民的欢迎。为了给农民一本“明白账”,很多乡镇成立了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村干部等组成的“农民修路协会”,让农民亲自参与工程管理,重点是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
为保证工程质量,修路所用水泥采取政府公开招标采购、设定资金拨付程序。工程质量合格拨付工程款,必须经农民质量监督代表签字同意,方予拨付。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农民从原来在交通部门倡导和建议下修路,变成了积极请求修路,而且是提前筹集好配套资金。目前,全区仍有近500公里的已筹措好的资金等待计划。
现在,“村村通”成了农民的致富路。埇桥区顺河乡是皖北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高标准的“村村通”水泥路建成后,全乡实现了“路路通”,当年就招商引资10多家板材加工厂,引进资金2000余万元。埇桥区符离镇打造的果蔬生态园,现在也变成了城市人向往的旅游生态园,每逢桃花盛开,“十里桃园”游人如织,当地农民年收入大幅提高。
从“拦车收款”到“上门服务”
“在这里办理业务真方便多了!”宿州雪鸽面粉有限公司经理王广顺对当地交管站办理的业务很满意。老王在当地经营了一家面粉厂,自己又买了8辆农用车专门跑运输,因此他常和当地的交管站所打交道。从过去的“拦车收款”到如今的“上门服务”,老王深切感受到交管站工作的变化。
在构筑“村村通”路网的同时,宿州市埇桥区交通局对农村的运输单位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机制。对行政审批、许可和备案事项进行科学梳理、分类,做到申办人不需要亲自到场就能办理符合条件的服务项目,形成了“群众动嘴、干部动腿”的“绿色通道”。同时,发放了“便民联系卡”,将监督电话、便民热线、服务承诺印在联系卡上,方便业户的联系。各窗口单位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工作标准,公开办事事项、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收费标准等群众须知内容,并提供各类办事指南和表格填写式样。
北杨寨运输公司拥有70多辆运输车。为了方便公司办理各种服务项目,北杨寨交管站搭建了“绿色通道”,定期来这家运输公司宣传交通法律法规,上门服务车主。此外,还主动为公司牵线搭桥,无偿帮助公司联系货源。“交管站的服务让我们感动!”运输公司负责人黄士保说。
从“走山路”到“乘公交”
“农村公交通到家门口,每20分钟一趟。现在进城真方便。”乘上农村公交进市里办事方便多了,顺河乡鹤山村军属张洪勇高兴地逢人就夸这农村“公交”。
截止到目前,埇桥区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427公里。农村路况的好转,给农村客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全区共有农村客运班线30多条,营运客车215台,全区乡镇客运班线通达度为100%,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为85%以上。全区最边远偏僻的夹沟镇曹场村,现在每天都有农村班车,村民再也不用走山路去城里卖瓜果蔬菜了。
一条条新建的乡村道路犹如一行行乐谱,一辆辆农村客车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出动人心弦和谐的乐章。现在,全区农村班车通达行政村680个,已有100多万农民出行可以得到客车服务,能够享受到客车服务的农村人数已占农村总人口的85%以上,并有华电公司、符离、永安、朱仙庄、大店、夹沟、时村、曹村、祁县、桃园等乡镇和单位形成城乡一体化,这里的人们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出行条件。(周建设、俞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