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23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推进科学发展 加速安徽崛起
“皖西南崛起‘小浙江’”。通过在发展战略、思路、观念上与长三角地区的立体对接,望江由传统农业县迅速成长为全省县域经济“动态十佳县”——
“皖西南崛起的‘小浙江’”,本报记者日前在望江县采访时发现,当地人已经越来越习惯用这句话来对该县的新形象进行“定位”,因为目前活跃在望江县的浙商企业有200多家,浙商为当地经济注入独特的活力,2007年,望江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战略:借鉴“浙江经验”
寻求“互补”,应是我省农业大县与东部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的途径之一。
望江从最初的跑到全国各地招商,到最终将浙江列为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重点,中间饱含着曲折的摸索和艰辛。
为什么锁定的是浙江?望江县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提出“跳出浙江”,鼓励企业“走出去”,这为望江参与产业分工提供了机遇。同时,浙江人的创业精神突出,民间资本向外扩张的冲动最为强烈,而望江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与浙江的资金、技术、人才有很强的互补性。最重要的是,望江县需要借鉴“浙江经验”来加快发展:浙江从一个农业省份发展转变为一个工业大省,在很多方面必然是“矛盾先有、问题先发、经验先出”,学习浙江,可以避免或少走弯路。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望江县全面掀起了“学浙江、引浙商,把望江变成小浙江”的热潮。6月起,该县党政代表团三次到浙江考察,并在当地举办新闻发布会、项目推介会,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7月份,该县分三批派出中层领导干部,赴浙江省委党校参加“学习研究浙江”专题培训班。
思路:打造“块状经济”
立足农业资源,来提升工业化水平,这是望江县近几年确立的重要发展思路,因为传统的农业县巧打“资源牌”,只有真正发挥自身特色,才能真正参与到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中。
望江是优质粮、油、棉基地,有长达65公里的长江岸线和15万亩武昌湖原生态水面,特别是“雷花”牌皮棉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该县在学习浙江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他们的“块状经济”,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配套,吸引浙商抱团转移,借此推进望江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据统计,进入该县经济开发区的77家工业企业,总投资79.3亿元,其中七成以上来自长三角以浙江为主的两省一市。固定资产投资20个超亿元项目中,有15个来自浙江省。随着总投资15亿元的越隆粘胶、总投资7亿元的浙江服装工业园、总投资6亿元的绍兴纺织工业园等相继落户,望江棉纺织服装企业已累计发展到300多家,从业人员逾万,年创利税超千万,成为省内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3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列入了省“861”行动计划。随着浙江新市油脂、越宜黄酒等一批知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进驻,望江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已累计发展到20多家。随着总投资10亿元的特种板材、总投资4.5亿元的蓝天科技薄板、总投资2亿元神舟造船等企业的落户,望江县新兴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观念:发表“服务宣言”
在服务浙商的过程中,望江县注重与浙江观念的融入,使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实现了与浙江相近相融。同时,该县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以高起点规划为切入点,实施“开放兴城”“工业兴城”和“教育兴城”战略,把望江县城建成宜居、宜业的“后花园”。望江县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努力在体制机制和开放程度上实现与浙江的无缝对接。全县先后在财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行政审批等方面进行了9大系列46项改革。2007年,行政审批即办件项目达60%,承诺件在承诺期限内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3%。
今年初,望江县将2008年确定为“安商服务和项目建设年”,成立了浙商协会,建有浙商沙龙,并发表《服务浙商宣言》,提出对投资过亿元的重特大工业项目实行“契约式”服务、民企实名投诉待岗等十大举措。安徽神舟造船有限公司吴林慧董事长告诉记者:“我在沿江跑过几个城市,最终选择了望江,主要看中的是发展环境好。”
融入浙江,深化合作,对引领、拉动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2007年,望江县地方生产总值增长30%,增速比全省高出9.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4.1%;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36%、25%,进入省“动态十佳县”。邹宝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