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3|回复: 0

“留守妇女”的自强之路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8-11-1 08:51: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21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这几天的一场雨,让在农田里忙碌的农民又多起来,她们刚刚摘完棉花,又忙着移栽油菜了。虽然工作量不重,但是对许多农村“留守妇女”来说,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干农活,的确非常辛苦。然而,在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新场景。10月30日,在该村方吕翠家的油菜田边,只见5个年轻妇女正在田里忙碌着。时间不长,一亩田油菜就栽好了。方吕翠笑着说:“谢谢大家了!”一旁的赵谋菁说:“不要客气,下午你不是要帮我家吗?”

  这些妇女都是太平村大贾村民组“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的成员。方吕翠告诉记者,有了“互助小组”,干活既快又不寂寞了。

  共同劳动的“合作组”

  太平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近年来,全村720户人家有800多名主要劳力外出打工挣钱,留下来的大都是老弱妇幼,其中“留守妇女”有450人。村妇女主任王自莲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妇女”,对于“留守妇女”的辛苦感受很深:“一个女人在家,上有老、下有小,还要种庄稼,真是又累又苦。到了农忙时,更是分身乏术,恨不得一个人能变成几个人使!”2002年5月的一天晚上,村中的几位“留守妇女”做完了一天的活儿,难得聚在一起聊天,说的竟都是自家的辛苦。听着姐妹们的“诉苦”,王自莲心中忽然想到,一个人做农活自然很累,如果组织起来合作劳动呢?她的想法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

  在王自莲的提议下,大贾村民组的8位“留守妇女”率先成立了互助小组。农忙时,她们留下一名队员在家,负责做饭和照顾全体队员的孩子和老人,其余成员一道下地,轮流做各家的农活。成员汤玉芳对记者说:“我一个人种两亩稻,农忙时腰累断了也忙不过来;如果请人,一个人一天至少100多元;如果把丈夫叫回来,路费也要一大把。有了互助小组,几个人一起做,两亩稻不到一天就能收到家!”组长荣良梅插话说,“合作劳动不仅省时、省钱,最重要的是干活开心、不累”。大贾“留守妇女”成立互助组的做法传开后,太平村其他各村民组纷纷响应,很快就成立起10个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共拥有会员80多人。

  情感交流的“小舞台”

  尹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东的一个院子里,经常传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记者采访时恰巧看到一群妇女正在院子里跳绳。今年已39岁的“留守妇女”方吕霞告诉记者,“留守妇女”一个人在家,最怕的是情感上的压抑和寂寞;尤其是遇到孩子淘气或者婆媳矛盾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诉说,总是一个人放在心里憋着,更容易引起矛盾。互助小组成立后,姐妹们朝夕相处,在一起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婆媳相处之道等,有时候还结伴看电视和VCD、听庐剧演唱,或者自娱自乐,有利于解开心结、驱散忧愁。

  “如今党中央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互助小组就是一个和谐的‘小舞台’,姐妹们在劳动中互帮互助,在情感上相互交流。当然,有时也会闹点小矛盾,但大家都是好姐妹,又是一样的处境,互相说说疙瘩就解开了。”妇女主任王自莲介绍说,“互助小组还是我们工作的好帮手,村里许多事都是通过她们得到顺利开展,科技培训、计生知识宣传等任务,交给了互助小组,都完成得很好。”村党支部书记丁佑仁接着说:“是呵,自从成立了互助小组,我们村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刑事案件、没有超计划生育、更没有‘留守妇女’离婚的。”

  扶危济困的“爱心团”

  80岁的孤寡老人荣礼枝耳朵听不见,但谈锋很健。她拉着记者一个劲地说互助小组的好处。荣老人孤身一人,近年来却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因为互助小组的成员都是她的好“女儿”。组长荣良梅5年如一日,除了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还领着组员们帮老人种了两亩田。今年年初闹雪灾时,为了防止老人的房屋倒塌,组员常应枝还3次冒雪上屋扒雪。

  “‘留守妇女’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文明道德建设的‘爱心团’。”据介绍,互助小组成立后,姐妹们不仅互相帮助,还做了大量扶危济困的好事,帮助了许多有困难的家庭。张戴村70多岁的张德化老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种了5亩田。去年秋收时,老夫妇俩因一时请不到帮手就向互助小组救助,互助小组的组员二话没说,整整忙碌了一天,终于解了老夫妻俩的“燃眉之急”。

  太平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肯定,认为这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和模式。今年年初,含山县委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县推广这一举措。目前,该县农村已建立了208个“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县委书记吴建国说:“成立互助小组,不仅缓解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初步解决了‘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新风尚的形成。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她们的重要作用,让‘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记者蔡竹青 通讯员田斌峰)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马鞍山聚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