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login_bar_tip!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40|回复: 3

[诗城茶楼] 中国传统婚俗

[复制链接]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7-10-22 18: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318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中国婚俗在礼仪上分为"传代"、"盖头"、"交杯"、"撒帐"、"闹房"、"看新妇"、"催妆"、"障车"、"赘婚"等九项,在古书中均有记载:
    传代:《知新录》云:"今人娶新妇,入门不令足履地,以袋递相传,令新妇步袋上,谓之传代。代袋同音也。"白乐天《春深娶妇诗》云:"春衣传毡褥,绵绣一条斜。"古人以毡褥传递者,富贵家重其多也,今则不用毡褥而用袋者,重其名也。按《辍耕录》谓:"传席以人,则以草席为之。事同而所用之物,则因时地有不同耳。"新妇传代,初用毡褥,因较贵重,而后故用布袋,相沿而用草席。这三物各用在新妇行礼上,是具有传宗接代的同一意义。此俗,唐人已有,如今旧习,尚有所闻。
    盖头:旧俗婚礼,以帕蒙新妇首,谓之盖巾,俗称盖头。宋吴自牧《梦梁录》云:"凡嫁娶,男家送合(案;合,器名,今通作盒),往女家,至宅,堂中必请女亲夫妇双全者,开合。及娶,两新人并立堂前,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参拜。"又清赵翼《陔馀丛考》云:"近时,娶妇以红帕蒙首。《通典》杜佑议曰: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殼蒙女氏之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妇。六礼悉舍。合卺复乖。"古之盖头,即今之蒙首。此俗,起于东汉,历魏晋而沿袭到今。
    交杯:宋王得臣《麈史》云:"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媒氏祝之,掷杯于地,验其俯仰,以为男女多寡之卜,媒即怀之而去。"此俗始于周朝,原以一瓠分为两瓢,夫妇各持一片以饮,以示相亲相爱,夫妇结合之意。后世相承,用瓠制之而为盒。宋代,以彩线连接两杯,夫妇传饮以相敬。饮后掷地,媒氏用以卜生育之兆。合卺同食,欧美亦有此俗。
    撒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向右,女向左坐。妇以舍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又《戊辰杂抄》云:"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撒帐以兆得子,俗始于汉。这是一说。《知新录》云:"汉、京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其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穰之,则三煞可避。"自是以来,凡新人进房,以麻米撒之。后世撒帐之俗起于此。撒帐以避邪煞,俗亦始于汉。这又是一说。
    闹房:新婚之夕,亲朋围坐房中,戏谑百端,谓之"闹房"。即古所称戏妇和戏婿。《抱朴子》云:"世俗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言。"《酉阳杂俎》礼异云:"近世娶妇之家,弄新妇。"弄新妇,就是闹房。闹房之事,有极无礼者。《后汉书》列女袁隗妻传云:"帐外听者为惭,盖俗之听房者。"新婚之夕,亲朋好谑,于窗外窃听新人语及其动作以为笑乐。故听房亦属于闹房。闹房之俗,汉时已然,行之久远。现乡间虽有所传,而时潮所趋,势得绝迹。
    看新妇:旧俗新婚,亲友看新妇。自元朝以来,已有此习。《世说新语》云:"谢尚书娶诸葛恢之小女,恢在时不允,恢亡乃婚。于是,王石军往谢家看新妇,容服光整,犹有恢之遗风。"《南史》齐河东王传:"武帝为纳柳世隆女,帝与群臣看新妇。"顾协传云:"晋宋以来,初婚三日,妇兄舅姑,众宾皆列观后世,非亲非故,皆列坐看新妇。此习由来已久。
    催妆:催妆者,哀窈窕,思贤才,犹男先于女之意。《西阳杂俎》云:"鲜卑风气所染,而有催妆。"《梦华录》云:"凡娶妇,先一日,下催妆冠,帔花粉。"唐时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陆畅为云安公主下嫁作诗云:"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亡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徐安期《催妆诗》云:"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作好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又吕渭老词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阕,则催妆诗后又有催妆词。自晋历唐宋,而有此习,此习传自鲜卑。
    障车:古时,男女嫁娶,民间时有障车邀乡党僚友酒食,以为戏乐。唐代此风最盛,上及王公,乃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遂使障车礼贶,过于财,歌舞喧哗,繁华云甚(参见唐会要)。唐天祐中王钟传:"女适杜氏,令人走乞障车文于汤筼,命四小吏执纸笔,倚马而成,其文不传,想亦催妆之类。此习,想亦出自鲜卑,早已失传。
    赘婚:女不出嫁而招婿入赘者,谓之"赘婚"。这一习惯的形成,因素不一。有因女方种种困难,乏人照料,故招婿以服役者;有因女不忍离开父母,求侣有心,故招婿以入赘者;有因女家境况穷困,家口以单,故招婿以防穷养老者;有因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绝,故招婿以接嗣传代者;有因兄弟众多,或随其所欲,或无力婚娶,故愿就赘于女家者,凡此种种。大多入赘改姓。不改姓者,亦有其例。赘婚之习,始于周代,相沿至今,而有几种不同的型式。秦汉之“赘婿服役”,宋之"舍居婿",元之"赘婿养老",今之所谓"招夫养子"、"招婿养老",这类基于招赘求养的心理要求而成婚的,可称之为"招养婚"。这是一个型式。宋之"赘婿补代",今之所谓"赘婿承祧",这类本于招赘求嗣的动机,而发生婚姻关系的,可称之为"招嗣婚",这又是一个型式。赘婚,是招养婚和招嗣婚的统称。
    童养媳:有子嗣之家,抱养人家的女儿作为养女,待其子和养女达适当年龄,即使之成婚,这称之为"童养婚"。这一习惯的形成,是因女家方面,有女抚养不易,而在男家方面,虽庆有子,而婚费可虑,故先迎女,待年于家,以为将来之媳,是为"童养媳"。又有因女家生女,令人照顾,送男家抚养,至成年结婚时,送回女家,再前往亲迎,或仍在男家行礼圆房。《三国志》:"沃沮国女,至十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后汉书》后纪:"建安八年,操进三宪节华为夫人,少时待年于国。"可知古东夷有童养婚之俗,而曹操娶亲,是童养婚。可见此习发生亦早。徐珂云:"童养媳,幼至夫家,成年结婚。有之者,惟齐年编户。珂谓:中人之家可蓄之。翁姑任教养之责。及笄后,使习保姆,则他日教养子女,保育易,成材亦易。"(见《大受堂礼记》)。现童养婚已被时代所淘汰。
    指腹为婚:古婚俗,两妇同孕,指腹约定,产后若为一男一女,则结为两姓之好,这称为"指腹为婚"。古之称即今旧俗所称的胎婚。胎婚,多由双方父母为未生儿女预订婚姻,复经媒人交换首饰,以待成年结婚。《南史·韦放》传:"放与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腹为婚。其后,各产男女,而放以子娶率女,以女适率子。"《北史·王慧龙传》:"子宝兴,少孤,事母至孝,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及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这一习惯,大约始于六朝。六朝重门第,士庶之见,深入人心,彼此不得通婚,而胎婚独行于世俗。宋司马温公不以此俗为然,他说:"世俗好于襁褓童稚之时,轻许为婚,亦有指腹为婚者,及既长,或有无赖,或有恶疾,或家贫冻馁,或丧服相仍,或从官远方,遂致弃信负约,速狱致讼者多矣。先祖太尉书曰:吾家男女,必俟既长议婚,既通书,不数月必成婚,故终身无此悔,乃子孙所当法也。"《无史·型法志》:"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襟为定者,禁之。"可知元时禁止指腹为婚。相演至今,民间尚有所闻,法所不问。
    典妻:妻之可租可典。地无论中外,时无论古今,民间都有这种习惯。男女双方,以典雇方式而确定暂时夫妇关系,这称之为"典妻" 或"典婚"。典妻习惯的形式,大都是出典者因经济关系,无力扶养,愿将其妻出典他人为妇;而承典者困艰于聘娶,则典他人之妻为妻,以求子嗣,为的想得子以传代防老,或欲借典妻而取一子,以与嫡庶子享得同一身份而继承其财产。这样男女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机械的结合。在宋朝,有陈了翁之父与潘良贵借妻子之例。元代典妻之风颇盛,读元典章可知。明清亦相沿成俗。但元明受法律的干涉,清后,不受法律的约束。
    奠雁:其意是指结婚当日,新郎进入女家庙堂,有"拜尊雁"礼。"用雁为贽",叫做"奠雁";贽念做"致",也就是见面时致赠的礼物,为什么用雁呢?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富有情趣的民族。
    古时男女也有两情相悦,郊途相遇,折花相遗,而缔结百年之好的。至少,我们可以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关雎》篇中听到这样的歌辞: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对情投意合的男女,在采得荇菜后,情之所钟,由是定情,终成佳偶。
    随手再举一例:唐朝诗人乔知之的"定情诗"咏出:

共君结新婚,岁寒心未卜,
相与游春园,各随情所逐。
君爱菖蒲花,妾感苦寒竹,
菖花多艳姿,寒竹有贞叶。

    菖花寒竹,各抒心意,亦可定情,永缔良缘。这又是一个非常罗曼蒂克的例子。
    周朝的婚礼,是在昏黑的夜里举行,从什么时候才改在白天娶亲呢?
    郑玄注周礼指出:"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
    《仪礼》亦云:"主人爵弁,绘裳缁衣。从者毕玄端,乘黑车。从车二乘,执烛前导。"
    这段话说明:新郎穿黑色礼服黑夜到女家迎新娘,而且,双方迎送的人,也要穿黑服,甚至连座车,都是黑色的,一切都是与昏时配衬。黑夜娶亲,因此请人拿烛走在前面照道。
   《酉阳杂俎》则说:"在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
    可见,黑夜娶亲的婚礼,在唐朝时已经改在白昼了。
    女人在结婚这一天,不但容光焕发,而且特别会显得艳丽。因此,实在不应该不让新娘在大白天亮相。
    黑夜迎亲,对新娘子来说,太不成敬意。于是,这一昏黑的婚俗被废除。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7-10-24 10: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像没那么复杂了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7-10-24 1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要结婚了?研究的那么详细啊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累计送礼:
0 个
累计收礼:
0 个
发表于 2007-10-24 10: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xiaocao</i> 于 2007-10-24 10:01 发表 <a href=" target="_blank"><img src=" border="0"   alt="" /></a><br />
现在好像没那么复杂了
<br />

现在也有啊!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马鞍山聚网 (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GMT+8, 2025-2-8 04: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