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10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辉煌30年--为安徽喝彩
上世纪80年代初,16岁的邓立翠因为家境贫困成了安徽无为县第一批走出去的“小保姆”,带孩子做家务一个月挣12元钱。如今,这位昔日的“小保姆”已经在家乡创办起一家孵鹅企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农户9000多。
在安徽无为县的苍头镇,记者见到传奇农民邓立翠。正是眼前这个柔弱的女子用非一般的魄力,放弃了留居城里的机会回到家乡重新创业,一举成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代表人物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家境贫寒,16岁的邓立翠辍学回家。为了能给家多挣点钱,她和村里其他5个要好的姑娘一起,北上闯生活。当时安徽的“无为保姆”已经在北京小有名气,邓立翠和她的同乡们就凭着自己是安徽无为人的“无形资本”,找到了保姆的工作。
“当时不敢说自己的真实年龄,怕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就谎称自己19岁了。人家问你带过孩子会做家务吗?我就壮着胆子说会。其实自己在家根本没干过。”回忆起初次打工的经历,邓立翠至今仍觉有趣。就这样,邓立翠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里留了下来,洗衣做饭带孩子,月工资12元。
在北京当了3年保姆,邓立翠开阔了眼界,但没有学到什么技术。她决定换个地方,在同乡的介绍下来到上海崇明一家畜牧场当工人,在那里她学会了养鸡、养鸭、养奶牛,很快成为场里的养殖能手。还和场技术专家一起成功摸索了肥育奶牛的稻草氨化实验,被上海的《新民晚报》作为打工者的楷模专题报道。正当场领导想把这个人才留下来迁为上海户口时,邓立翠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离开上海,回到老家农村创业。“出去打工就是为了学技术,终究还是要回到家乡干事的。”与其他打工者相比,邓立翠似乎对打工的目的想得更深看得更远。
1987年,邓立翠回到家乡办起一家养鸡场,挨家挨户收购鸡蛋进行孵化。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邓立翠的孵化场有了起色。
1991年,邓立翠夫妇在无为县城郊承包了300多亩的低洼地,建起了一个种鹅养殖基地。记者日前到该基地时,一个挂有“中国皖江白鹅研究中心”的标牌映入记者眼帘。在一排走廊式的放养场内,羽毛如雪的群群种鹅不停地叫着。据介绍,邓立翠的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已经带动农户9000多户,年饲养量达1200万只,每年有200万羽“无为大白鹅”苗鹅远销几十个省份。
如今,在无为像邓立翠这样“先进城再返乡创业”的打工者比比皆是。来自安徽省劳动部门的数字显示,目前安徽全省外出劳动力突破1千万,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就达70余万人。从为了生计进城打工到如今弃城返乡创业,像邓立翠这样离土再返乡的创业农民工如今在安徽正成为一股潮流,他们从“打工仔”到“当老板”的经历也恰如一个缩影,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拥有的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这个群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