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003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昨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分别遇上了在现场调查的浙江杭州地铁坍塌事故指挥部救援技术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建工学院专家陈云敏,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万姜林,中铁隧道局技术顾问吴明冈等三名专家,在他们忙碌的间隙,回答了记者关于“杭州地铁工地塌陷”的提问。
完成救援至少还需两天
记者:根据目前的进展,救援还需要多长的时间?
陈云敏:目前,救援工作遇到了相当大的难度。一是塌陷的基坑中存在着大量的淤泥,初步估计约2万立方米,今天上午只清除了4000立方米;二是基坑内的淤泥非常坚硬,给人工清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是失踪人员位置的不确定性,他们失踪位置离表层究竟有多深,如果在基坑底部,深度近16米,救援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乐观一点看,救援工作全部完成大约还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
可能是底部有了滑移
记者:经过你们实地调查,杭州地铁塌陷是如何发生的?
吴明冈:根据现场和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杭州地铁塌陷与别的塌陷事故有不同之处。从塌陷现场看,基坑西墙向前推移和向下沉的现状并不严重,塌陷后墙体上方在西,根部在东;从东墙体来看,塌陷后的现状与西墙相反。这些现象的存在,我推测,可能是西墙体根部先发生了滑移。
万姜林:我们在现场调查时看到,这次塌陷事故发生后,上方的支撑管并未变形。而从墙体变形情况看,应该是墙底部发生脱空现象,底部有了滑移。塌陷发生原因非常复杂
记者:有媒体报道说,一个月以前地面出现裂缝先兆,但是否没能引起施工方的足够重视?
吴明冈:根据目前我们得到的情况,一个月前监测的数据表明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也对基坑内进行了加固,这个事故是突发事件,超出了数据的范围。
万姜林:在施工过程中,外界慢慢发生的作用我们是可控的,但突发性事件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对于施工方来说,要遵循一定的施工规范,也有设计上的要求。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累计变形量是否达到警戒,二是变形速率是否达到警戒。
记者:据你们初步调查看,导致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万姜林:我们目前调查后发现,这次塌陷事故的原因非常复杂。事故原因涉及土质、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目前还没有具体结论。杭州处于河海相连地区,地质结构比较复杂,跟北京的不一样、跟上海类似,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杭州的土质比较软,粉尘质,很细,底下土质是淤泥质,水渗入后会变形。对于地下工程来说,有很多的不可预测性,地质的不可预测性、地下水的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地下工程的一个要求就是“动态设计,动态施工”。至于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陈云敏:事故的发生与此处土质松软有一定关系,但这方面在建设地铁之前,设计部门应该考虑到了。
吴明冈:目前看来,杭州地铁工地塌陷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工地地质太软,容易变形,再加上周边行驶的重载车辆比较多,会产生震动,对地面造成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汽车在踩刹车的时候,对地面的压力更大,另外,前段时间杭州的长时间降水对现场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张建 特派记者袁星红 向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