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5827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img] | ▲2月3日下午,淮北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的工作人员移动火箭发射架进入作业状态。当日,淮北市举行演练,一旦天气条件合适,就进行人工催雨。 | “我62岁,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旱情!”“儿子暂时不走了,媳妇也不走了,留下来保住这麦苗!”“这麦苗火都能烧得着了,我哪里有心思过年?”
这是昨天本报记者在凤台县采访时,几位农民说的话。一段时间来,皖北的旱情持续加剧,两千多万亩小麦受旱,旱情严重程度让乡亲们连说罕见。
沿途一片枯黄
车出合肥,沿着合淮高速疾驶,窗外的田野不断向后退去。在长丰境内,记者透过车窗看到,田野上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大片大片的油菜已经枯黄。眼之所见,令人十分吃惊,都说淮北地区旱情严重,没有想到肥西和长丰境内的旱情也如此严重。
下午2时许,记者到达此行的第一站——凤台县。凤台县紧依淮河,永兴河贯穿全县,水网交错,旱情应该不会有多严重。但凤台县水利局张成功副局长告诉记者,全县依然有69万亩农作物受旱,0.5万亩农作物已经死完绝收,重旱的有23万亩。听到这些,记者心情沉重。
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风。车子刚出县城,记者发现,车子两旁依然是一片枯黄:枯黄的村庄,枯黄的田野。虽然立春已至,但除了一些地势低洼的麦地尚有一丝绿意外,几乎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
在凤台县水利局防汛抗旱办公室李主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桂集镇和尚塘乡。
这场大旱很罕见
桂集镇大王自然村有800多人口,一千多亩地,几乎全部种麦子。和沿途记者看到的一样,大王村四周的地里的油菜和麦子也是一片焦黄。
村口62岁的王继业老汉一边抽旱烟一边和几个村民在聊天。他身边的麦地里已经湿润润的。“麦地里刚刚灌水。”王继业老汉告诉记者,直到麦地里进了水,他才彻底踏实起来。“应该感谢政府,现在俺们的地都改造成高产攻关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水也是昨天刚刚统一抽上来的,要不真的完了,现在虽然减点产量,但还可以勉强对付。”
“我62岁,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旱情!”王继业老汉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他在大王村土生土长,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旱情。去年10月下种以来应该有一百多天没怎么下雨了。虽然中间下过一两次雨,但那雨水“差不多只有一场露水大”。“如果不是种水稻田里有些潮湿,恐怕现在麦子已经全部枯黄了。”王继业老汉领着记者来到一块麦地,拔出几根已经枯黄的麦苗。“这棵叶子已经完全黄了,根也烂了,灌了水也没有用。这棵可能还会活过来,但已经伤了元气。”
“虽然现在麦子灌了水,但最盼的还是下雨。”王继业老汉告诉记者,他家7亩地,全部种上麦子。两个女儿出嫁了,儿子和媳妇在外面上班,这7亩地就是老两口的生活依靠,现在这个状况,应该还可以收一些麦子,日子还可以过下去。
全家人上阵“保苗”
离开桂集镇大王村,记者来到凤台县尚塘乡,这里的情况更加严重。尚塘乡与利辛县搭界,持续的干旱使这里的田间麦苗喊“渴”。
尚塘乡尚塘村村边的沟渠里汩汩淌着水,让人感到丝丝欣慰。但看着汩汩流淌着的水,孙灿银依然愁眉不展,“水来了,但却救不了全部的麦子,减产已经是定局了。”孙灿银说,“如果不是持续干旱,地上根本不会裂出这么大的口子,田里的麦苗也不会枯黄一半。”
孙灿银去年种了15亩麦子,麦苗长出后,他非常高兴,还时常到田间去看看麦苗,可不久,孙灿银高兴不起来了,他发现旱情在一天天逼近,长出的青苗叶子开始枯黄。“我今年52岁了,自打记事起就未见过这么长时间的干旱。”孙灿银边说边用锹沿着地头挖出一条小沟,把从渠里抽上来的水引入旱地里让未枯死的麦苗解渴。
在孙灿银身边还有5个人,他说那是妻子与儿子、儿媳和2个孙子,全家人都来帮忙灌溉。“儿子暂时不走了,媳妇也不走了,留下来保住这麦苗!”孙灿银说,他的儿子与儿媳都在外地打工,春节回家过年,本来计划年过完了就出去打工,但眼瞅这麦子一片焦黄,都推迟了行程,想在家里帮着父亲抗旱。
2月3日上午,小夫妻俩得知政府已把茨淮新河里的水引入到水渠,两人和孙灿银一起向麦田里撒化肥,然后又帮着一起灌溉浇水,一家人都希望几乎快要枯死的麦苗能恢复“体力”,重新生长起来。孙灿银说其实他心里也没有底,“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旱,也不知道这些水灌了,麦子会不会好起来。”
今年只求“保本”
尚塘村的孙飞今年30岁,是种庄稼的能手,面对自己的麦田里枯死的麦苗,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个春节也一直为麦苗烦心,没有过好年。“这麦苗点火都能烧得着了,我哪里有心思过年?”
麦苗上的枯叶很多,他顺手拔起一棵麦苗,用打火机一下便点着燃烧起来。
孙飞有个5岁的孩子,因为孩子小要照顾,去年他没有出去打工,在家里种了15亩麦子,这是他和家人的希望,全家人来年的好日子全在这里。当绿油油的麦苗长出后,他就盘算着孩子现在长大了些,等今年过完年就出去打工补贴家用。但这一场大旱彻底打破了孙飞的计划,年没有过好不算,外出打工的计划也落空了。
孙飞在仔细查看麦地后发现,枯叶下面的根部还没有完全枯死,如果现在及时灌溉补救,或许还有成活的机会。春节前,他听说政府要帮村民们引水灌溉田地,这让他又看到了希望,就这样一天天盼着水快些引到他家的田间,直到昨天水才引到麦地。
孙飞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收成至少要减一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亩小麦能收1000斤以上,现在如果按对半收成算,也就500斤左右,除去每亩三四百元的成本,今年如果能保本就算很不错了。为能保本,孙飞现在放弃打工计划留在家里守护自己的麦苗。
51岁的王德忠和孙飞有着同样想法,也希望能在今年保住成本。傍晚时分,王德忠肩挑着两个水桶,拎着一把锹往家走,走到村口时,见到同村人在村口聊天,就问人家的麦田里有没有浇水。这些天,村民们几乎聊的都是关于田间灌溉抗旱的事。
王德忠家有8亩麦田,去年10月,他和妻子播下麦种时,就满怀着希望,盼望来年能有好收成,卖些钱供儿子在大学里读书。现在地里的麦苗枯死快一半了,而渠里的水还未引到他家的地头。王德忠实在有点着急,于是自己担水浇灌。王德忠抬头看了看天空说:“前天夜里下了一场小雨,可小雨连地上的灰都没有湿透,根本解决不了干旱的麦田问题。现在天又阴了,只求再能降雨,如果2月15号前下一场大雨,就能解决麦田干旱问题,田里的麦苗能保住一半,今年的收成也就能保住成本不亏。否则孩子的学费就成问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