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城县提起养猪大户,养殖企业无人不知位于百神庙镇一座荒山坟地中的养猪场,因为这座猪场位置独特,占地100多亩,存栏量位居该县十大猪场前列,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座猪场的主人,年仅24岁的王欢。一年前他还是一名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四学生,毕业时他放弃深造的机会,毅然回乡白手起家当起了“猪倌”,如今他的猪场固定资产已经超过400万元。
在大学生找工作面临压力的形势下,王欢独辟蹊径成功就业创业并带动乡亲致富,日前被当地政府评为创业“先进个人”,记者也带着诸多疑问走近这名不平凡的小伙,探寻他演绎精彩人生的秘密。
放弃保送研究生回乡创业
2007年,王欢在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即将本科毕业,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学校保送上研究生。而他却选择了一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道路——回乡自己创业!
“毕业当年我还获得了一等奖学金。”王欢说,高考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填报了农大,因为家乡的贫穷,父辈们的辛劳自小就在他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他要用知识改变现状,“想要让家门口的土地不再荒芜,农村需要有知识又务实的人”。从大二到大四考研将近两年的时间内,王欢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根本改变命运?想到专业知识是自己的优势,“建猪场!”一个念头由此产生,养殖是基础环节,把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了,以后可以建设一个基地。“回家乡养猪?”同学们听说后都认为他在说笑,而王欢很清楚,一旦作出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白手起家扎根荒山建猪场
同学们纷纷离校上班去了,王欢背起行囊回到老家,当他把自己要养猪的想法告诉父亲时,老实憨厚的父亲沉默了很长时间没有表态,倒是老家的亲戚们纷纷上门“兴师问罪”,认为他的想法太愚蠢,不现实,甚至丢脸。“这孩子认准的事很难回头,再说猪场如果办好了,还能解决乡亲们的就业。”知子莫若父,王欢的父亲王明松说。父亲开始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终于凑足了几十万元资金。有了资金,接下来就是找场地,按照王欢的规划,要干就要上规模,他把目标瞄准了家门口的一处荒山,偏远、空旷的场地适合搞养殖。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山上满是坟茔,建猪舍迁坟需要钱,这对于资金不足的王欢无疑有很大的压力,王欢开始一户户地协商,但还是有几十座坟墓因亲属不同意无法迁走,至今仍然留在猪场中。
第一批50头种猪买回来,半年后原有猪舍不够用了,王欢又说服父亲用家里的房产做抵押到银行贷款。“人生的痛苦、挫折一般都差不多,只是有的人提前经历,有的人是推迟着经历,既然这样我就主动去经历吧,主动挑战自己。”王欢说。
为给母猪接生独自睡在猪舍
王欢从一个饲养员做起,每天打扫猪舍、自己配猪饲料、喂猪。“虽然说理论和实际有着一定的差距,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还是给了我足够的底气。”王欢告诉记者,生猪养殖最大的风险是疫病,猪生病了他整夜急得睡不着觉。
安徽农业大学殷宗俊博士说,一次,王欢把一头病猪带到合肥当面请教,难题解决了,他也被王欢的执著精神深深感动。王欢说,为了给猪治病,他甚至带着病猪标本找到农学院的院长。“最让人操心的是母猪下崽。”王欢告诉记者,每当要给母猪接生的时候,他就把铺盖搬到猪舍里,睡在母猪旁边,后来猪崽逐渐多了起来,他索性在猪舍里搭了一个简易床休息,方便母猪产后护理和给猪崽喂奶。
王欢说,07年生猪价格下降,有一批小猪是15元一斤购进的,出售时市场价只卖到6元一斤,当时赔了不少,但也摸索出很多经验,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喂他自己配的饲料只要5个月就能出栏一批成品生猪,目前存栏量达到2000头。
执著吃苦精神赢得美人归
就在王欢建猪场风风火火创业的时候,一名姑娘始终在默默地关注着他,她就是王欢的小学同学魏霞,魏霞端庄秀丽,大学毕业后在合肥电信公司任前台热线话务员。去年下半年,魏霞辞去城里舒适的工作,回到家乡和王欢一起整天泡在猪场,王欢初尝创业成果的同时,也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魏霞说,她看中的就是王欢干事业的雄心和吃苦精神,即使在偏僻的荒山上生活她也心甘情愿,因为王欢让她看到了山里人致富的希望。
欲做生猪产供销一条龙经营
王欢说,他打算在两年内,把猪场建成出栏4000头的规模,进而发展成为万头猪场繁育基地,吸纳更多农户加入养育肥猪。如果养猪场发展好的话,下一步涉足屠宰。注册自己的商标,进超市开专卖店,形成生猪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格局。
随着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推出,尤其对规模养殖的扶持,王欢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我很幸运,再回首,我心依旧,我无悔我的选择。”王欢说,他希望和他一样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