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5821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马鞍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上)
1月20日,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揭晓,我省马鞍山市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是全省文明创建活动日积月累的长长轨迹。
“在马鞍山生活,我感到很幸福!”市民夏长城的一句话,道出了马鞍山获此殊荣的奥秘所在。惠民靠民,共建共享,让每位居民都有幸福感,是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幸福工程”中,一张张“民生清单”、“环境清单”、“魅力清单”,组成了马鞍山人的“幸福清单”。
“民生清单”:奠定幸福基础
花山区杨秣村的孙有苗老人没有想到,一辈子没领过工资的他,如今竟像城里的退休职工一样每月有了固定的养老金。作为转户的被征地农民,他按规定不用缴纳一分钱,每个月就可以领取440元的养老金,还可以和企业退休人员一样按政策调整退休待遇。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鞍山,人人享有基本养老及医疗保障,不再是一个梦。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9%;在全省率先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颠覆了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被中组部列为2009年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题教材内容;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9%、98%、98%、92%、87%,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一张社会保障之网全面覆盖到城乡每一个角落。
“人人有学上、人人有医疗、人人有房住、人人有水喝、人人有饭吃”,这是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的“五有”承诺。从2007年起,马鞍山市政府启动实施涵盖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40多项民生工程,计划在三年内全面完成,市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60%用于改善民生。
“只要不挑不拣,任何人在马鞍山都可以找到工作。”市劳动保障局的同志说。近几年,马鞍山市积极推进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创建为了人民、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建热情。”马鞍山市委书记丁海中说。
“环境清单”:提升幸福指数
花山区徐明慧大妈记忆中的马鞍山,前后有两种颜色:灰色与绿色。“十几年前,被子都不敢晒外面,怕的是白被子变成灰被子。上街走一圈,鼻孔都是黑的。而现在,满眼都是葱郁的绿色,雨山湖清澈见底,就像生活在花园里一样!”徐明慧说,去年4月,她把上海的四个老姐妹请到马鞍山做客,马鞍山如画的环境、市民的高素质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城何以变成绿城,得益于马鞍山市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十五”以来,全市投入污染治理、环境基础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达119亿元,“碧水”工程、“蓝天”工程、“搬迁”工程、环保专项行动等,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赶走了天上的“黄龙”,为这座重工业城市找回了如诗如画的环境。坚持不懈的环境治理,使这个市出了许多被百姓誉为“马路书记”、“教育市长”、“民生书记”、“小巷市长”之类的特色领导,钢城陆续搬回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宝贵的奖牌。
环境好了,连鸟儿都飞来得多了。在雨山湖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之后,清新的水质引来了成群的飞鸟,湖中一块小岛被鸟儿选为过冬栖息地,冬天望去,白茫茫一片,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岛”。
20多个文化广场,不计其数的街头公园,改造背街小巷150多条,整治老旧小区30多个,拆除违法建设60多万平方米;投资27亿元完成了一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五年新增城市道路总里程110公里;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城市绿化率从50%提高到58%,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5平方米……一张张“环境清单”提升了马鞍山人的幸福指数。
近三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以年均10%以上的幅度逐年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8%。市民杨光说,居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社会治安堪称一座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在这些指标上,马鞍山市都赢得了高分。
“魅力清单”:城乡统筹发展
马鞍山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城乡统筹发展,人民群众安乐富足。在马鞍山市中心上班的苏先生,把家安在花山区霍里镇双板村,双板村的刘老汉,为照顾孙子搬到了城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乡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青睐农村。
2008年7月起,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七个一体化”,力争到2011年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张张“魅力清单”,融化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坚冰。
在老汉郎志发的眼里,如今农村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在他家门里,整体厨房、抽油烟机、空调、浴霸样样都有。在他家门外,公路、卫生院、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样样不缺。从2005年开始,马鞍山市累计投入资金3.72亿元,实施了农村村村通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乡镇和行政村的通客车率分别为100%和92%,6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007年,马鞍山市率先在全省进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公共事业开始向农村全面覆盖。
为积极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马鞍山市每年培训农民近3万人。村级劳务公司在各乡村应运而生,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就业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在民、根基在民、血脉在民。赢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马鞍山,正在力争把马鞍山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具活力、最具魅力的城市,人民幸福感最强的城市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