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3+7”南北合作共建园区之一,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一直保持着奔跑的姿态。今年以来,宿马现代产业园区又有多项经济指标在宿州市3个园区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两位数,排名第一。
其中,工业投资增速、技改投资增速、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速均
排名第一;
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排名第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排名第一;
利用省外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增速
排名第一。
▲ 宿马集团 科创大厦
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宿马)是在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战略部署下,于201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马鞍山、宿州两市合作共建。十年来,这匹融合南北基因的“产业之马”一直在奔跑,在“皖北门户”上,跑出了“产城融合、产城双兴”的傲人佳绩,先后荣获中国产业园区成长力百强、营商环境百强等称号。
目前园区已落户经营主体6600多户、工业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逐步形成绿色造纸、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
目前园区实际建成面积为16.2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约16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面推进路网、供排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消防、标准化厂房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33所学校(包含全省首所航空类高职院校),建成及在建安置房、公租房约17000套,建成市民公园、新汴河景观带、街头游园等休闲园22个,公共足球场、篮球场8个,国有银行、衢坊街、佳达万商汇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 标准化厂房
规模为50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一期)即将建成投用,宿马文体中心正加快施工进度。一座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已然崛起。
走进宿马,你会发现——
有种奔跑的姿态叫高楼成群、道路成网、厂房成排;
有种奔跑的姿态是塔吊成林、绿茵成海、客商云集。
“龙头带项目、项目成链条、链条成集群”,这是园区成长的底层逻辑。
今年以来,一个又一个体量大带动强的龙头项目在宿马快速生长。
年产360万吨包装纸的山鹰项目占地3000亩,一眼望不到边,系宿州市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该项目有望于2024年第三季度投产运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工业产值约300 亿元,年纳税额约18.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5000个。
顺风光电高性能光伏电池产业项目,建设高性能电池生产及光伏与风力发电、储能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土建完成,只用了8个月时间。
▲ 山鹰项目施工现场
目前,园区在建和储备亿元以上项目81个,总投资约580亿元。蓝魔玻璃、笃舜二期、小保姆空调电器等10余个项目,将分别于今年下半年陆续投产。
园区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主要领导牵头攻坚重大项目,亲自走出去招商、亲自引进来接洽、亲自保落地协调、亲自抓落实督办,确保项目一锤定音、及时落地。
同时,及时调整优化招商引资策略,区域上主攻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产业上主攻“高、精、尖”“大、高、外”类主导产业项目,资源上充分利用在宿投资企业家供应链上下游客商等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
一方面,充分发挥宿州“果海粮仓”和马鞍山“钢铁之都”等资源优势,将园区其中两大主导产业定位为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另一方面,坚持“龙头带项目、项目成链条、链条成集群”,在引进山鹰、泰盛、顺风光电等龙头企业基础上,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加快构建绿色造纸、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深加工“3”大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新能源“2”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3+2”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今,重大项目牵引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
引入泰盛、山鹰为代表的造纸行业头部企业,并吸引德章、竹态、艾佳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投产,2022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到2025年,园区造纸及纸加工产业产值预计可达100亿元。
形成以食品机械、专用车改装、新能源电动车、循环工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已入驻笃舜智能装备制造、兴邦专用车、聚凯机械、丽光车业等30余家企业,2022年实现产值57.95亿元。
形成农副食品深加工、现代饮料制造、预制菜、酿造酒等产业集群,配套引进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机械、生物科技等企业。目前已入驻正新食品、农动食品、鹿鹿食品、牛海哥食品、善和生物等20余家企业,2022年实现产值约15亿元。
园中园,
成为宿马的一道“产业风景”。
智能终端产业园内,安徽华兴达光电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在系统程序“指挥”下,精准高效地组装电子显示模组零部件,技术人员穿着统一的防尘工作服,一丝不苟地对着电脑查看产品参数,检查产品质量。
绿色食品产业园内,牛海哥食品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赶制卤味休闲食品,企业在夯实国内市场基础上,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机械产业园内,从事制药和新能源撬装模块产品开发的安徽笃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二期厂房扩建如火如荼。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泰盛后加工产业园等园中园也是生机勃发。
▲ 泰盛一期西北视角
不止一位入驻园中园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正是看中了园中园的“拎包入住”,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宿马,园中园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快捷跑道”。
建特色产业平台,筑项目集聚高地,是宿马打造园中园的初衷。园区先后建成绿色食品产业园、机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等约1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配套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便于形成集群和规模效应。
园中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营商环境。体制创新,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根本之策。宿马致力于变“小政府”为“大服务”,着力推进“三个”创新。
创新干部管理体制。坚持市场化导向和去行政化方向,构建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架构,推动瘦身强体。全面深化“管委会+运营公司”管理体制,提高“小政府、大服务”职能。实行以“人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为特征的用人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按照身份不变、岗位管理、同岗同酬思路,推行岗位管理新模式,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创新投融资体制。组建宿马投资集团作为园区投资开发主体,采取“1+N”运营模式,推进市场化开发、运营和管理。“1”指园区实体公司,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N”指社会投融实体,参与园区公共资源、公用事业和基础产业等项目建设。园区实行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逐步将省、市财政资金转变为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金参与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宿马投资集团总资产约200亿元,有全资、参(控)股公司38家,有效覆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运营、资产经营管理、金融服务、股权投资等板块。
创新行政服务体制。组建营商环境局,承接市下放权力清单,实行“一门进、一次办、一网办”,进一步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建设标准化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推行行政审批进大厅,经发、规建、环保、房管、天然气等13个责任部门入驻大厅,进一步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降低企业开办运营成本,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常态化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及时收集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诉求,实现“企业跑部门”向“部门找企业”转变,园区营商环境工作综合考核位居市管园区前列。
以最少的资源付出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已成为新时代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课题。
宿马扎实推进“亩均论英雄”工作,强化亩均效益引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树立创新驱动导向等措施,建立健全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倒逼、创新引领,着力推动资源向高产高效领域集中,变“旧包袱”为“新资本”,推进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 泗城路两侧从东往西
抓实效益评价。在宿州率先启动并制定印发《宿马园区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从用地(租赁)面积、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综合税收、综合营业收入等5个主要评价指标和企业综合素质附加指标,对园区所有工业企业年度亩均效益进行全面摸底、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A(优先发展类)、B(提升发展类)、C(帮扶转型类)、D(倒逼整治类)四个等次。
对D类企业,尤其是僵尸企业和低效企业,园区成立宿马开发建设公司(园区直属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实施主体,牵头办理“亩均英雄贷”融资与清理园区不良资产工作。截至目前,园区共落实“亩均英雄贷”17.1亿元;腾退标准化厂房约16万平方米,并引进农动食品、义达新材料、宿联智能、泰若医疗等企业入驻厂房;清理低效用地约981亩,并引进顺风光电、善利生物、顶元食品等项目落地。
对A类企业,由宿马集团出资成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安徽省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宿马集团,按照“433”风险分担比例风险共担,成立“园区贷”,最快7个工作日即可实现放款,助企提质增效。同时,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倒逼工业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加速转型。截至目前,园区已建立“园区贷”白名单19家,帮助笃舜、衡丞等7家企业成功申请“园区贷”7335万元, 28家工业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工作,技改总投资26亿元。
▲ 宿马九年一贯制学校
当长江文化注入淮河文化,当楚汉文明被赋予“一马当先”精神,注定会是一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