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儿子歇斯底里地冲我怒吼了。 周末,儿子独自在房间学习,我推门进去时,恰好看到他慌张地关闭游戏界面。 我上去就是一顿炮轰: “你怎么这么不自觉?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你懂了吗?笔记做了吗?作业会做吗?天天被老师说,你还敢摸鱼……”
不等我说完,儿子就把我推出了房门,我气不过,在门口又训斥了他几句。 结果,儿子的火气比我还大,他大吼道:“你到底要怎样!是不是要我把命还给你,你才满意?” 儿子冷漠的眼神,句句带刺的语言,拒我于千里的态度,让我不禁打了个冷颤:这还是我那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吗? 我不懂,为什么我只是批评了几句,他却非要跟我对着干?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儿子却视我为“仇人”? 听了我的哭诉,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朋友,非但没有安慰我,反而无情地反问: “你怎么做人家妈妈的?只会揪着问题骂吗?情绪管理不会吗?正面管教不会吗?就事论事不会吗?”
看我愣住,朋友解释道: “怎么样?心情不好受吧?现在理解孩子当时的感受了吧。 批评可以,但它不该是你裹挟负面情绪,摧残孩子心灵的武器。批评的目的,应该是传递价值观,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是唤醒而不是压抑。” 醍醐灌顶。 同样是批评,有的孩子会改错长进,有的孩子却要离家出走,甚至冲动跳楼。 追根究底,是父母不同的批评方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走向。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过: “当孩子犯错了,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孩子、教训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导他自我反思,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批评的内核,应该是引导和鼓励,是让孩子“抬头”而不是“低头”。 国学大师梁漱溟一生波澜壮阔,成绩斐然,在他的自述中,其父梁济对他的影响极大。 他9岁的时候,辛苦积攒的一串铜钱忽然不见了,他到处找不到,大声哭闹了很久。 第二天,父亲无意在庭院里的一棵桃树上发现了那串铜钱,知道是儿子贪玩遗落在了这里。 但他却没有责备儿子,而是写了张纸条给儿子:“有个小孩自己把钱挂在树上,却到处寻找,吵闹不休,真是毫无道理。” 梁漱溟拿着纸条,果真找到了自己遗忘的铜钱,顿时不好意思起来。 一直以来,不管梁漱溟犯下什么错,父亲从不疾言厉色训斥他,而是采用提醒、暗示等方法,启发他思考、自我反省。 父亲这种批评教育,很好地培养了梁漱溟的自省意识。 孩子的改变,是需要力量的。 想要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放下成见和评判,看见和接纳孩子。 就像“南风效应”指出的: 越去评判或谴责孩子,对孩子刺激越大,只会激发孩子叛逆的情绪。 只有温暖和煦的引领,孩子才愿敞开心扉,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建议。 家长坚定的态度和温和的话语,就是孩子改变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