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提升感情的秘诀,源于高质量的陪伴。请相信,当你们的关系开始融洽,好的改变自然会发生。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我们在陪伴孩子上花了太多时间,却不能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孩子,这是极其可悲的一件事。今天准备的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讨论:如何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
一位妈妈抱怨读高中的儿子和丈夫之间火药味特别浓,父子俩几句话不对付就会争吵起来。丈夫平时工作忙,和孩子相处时间比较少,唯有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在家陪陪孩子。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短短的相处时间里,父子俩都很难平和地度过。丈夫总觉得儿子被妈妈惯得没规矩,一会嫌孩子没有礼貌,一会批评他太过懒散......儿子正值青春期,面对爸爸这种不留情面的指责,更是敏感、易怒。妈妈夹在中间十分无奈:“为什么好好的陪伴,变成了伤害?”其实,这位爸爸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错误,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候,要么督促学习,要么唠叨、说教,总想着改变、纠正对方,结果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就像手中紧握住的沙子,握得越紧,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相处时,如果固执地要求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仅会让对方抗拒,也会让自己陷入愤怒和痛苦之中。当你想要改变孩子时,无论你的出发点多么正当,你带给孩子的直接感受都是: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我期待的样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人等着孩子道谢,孩子等着大人道歉,彼此都等不来自己想要的。陪伴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除了原则性问题,其他事情,家长们都可以抓大放小,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哪怕你想改变孩子的坏行为,也要先改变自己,改变你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一旦你们的关系融洽了,孩子会重新思考你提出的建议。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不管你的教育方法有多么正确,如果亲子关系不够牢固,那都有可能是白费功夫。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原本爱黏着父母的孩子们,越来越不想花时间跟父母相处,他们更乐意去找同龄人玩耍。曾看到一位妈妈陪儿子逛书店,看着孩子拿起漫画书,马上开始喋喋不休:
“你天天看这些书有什么用,我给你挑的都是好书,你就从来不看!”
这样的孩子,会渐渐拒绝妈妈过多的陪伴,不是因为他不爱父母,而是觉得父母“无趣”。父母频繁地指导,希望孩子这样玩那样玩,或者提醒孩子这不对那不对,结果必然是,孩子不愿再与父母过多的沟通。爸爸钱钟书童心未泯,用墨笔在女儿钱瑗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他经常编顺口溜,为她起绰号,以“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红猢狲”等形象的称呼来戏弄她,还陪着女儿玩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游戏。父亲充满童心的陪伴,让钱瑗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像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孩子王”父亲,往往最受孩子欢迎,因为他们走进了孩子的世界,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童真。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大人不屑一顾的幼稚和天真,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并且花时间去陪孩子探索,全情投入,把自己当成孩子,多陪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很多家长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总觉得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在陪孩子。陪伴要求父母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如果父母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爱的连接。根据《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数据显示: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并非全情投入。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使亲子陪伴流于“形式陪伴”。没有精力的付出,没有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以各种理由忽略孩子,在陪孩子的事情上偷着懒。我曾经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在外面玩,妈妈低头看着手机,儿子在一旁玩沙子,十多分钟都没有交流。孩子把沙子堆得老高,兴奋地喊着妈妈来看,脸上写着:“妈妈快点来夸我!”母子二人在外面待了一下午,但是妈妈没有一分钟是真的在陪着孩子。没有回应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孤单、冷漠以及被拒绝感,久而久之,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然后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爸爸妈妈在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同父母在一起,但依然会感受到孤单的根本原因。当孩子需要肯定的时候、当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当孩子对你倾诉的时候,你的及时回应,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陪伴。每一句话,都能得到重视;每一次的情绪,都能被接纳,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自信、自爱。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不少父母陪伴孩子时,相比愉快相处,更多的是在和孩子较劲。我们固执地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故意跟自己作对,带着愤怒,卯着劲跟孩子僵持。曾经在游泳池边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学游泳,妈妈站在岸边对孩子劈头盖脸地骂:
“你就知道在那里玩水!”
“我花钱送你来泡澡的吗!”
“给我滚回来从头开始游!”
看着妈妈愤怒的脸,孩子也变得紧张起来,最后,妈妈的吼叫和孩子的哭声响彻每一个角落。
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常常板着个脸,孩子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脸色,这种相处是很痛苦的。
“如果我是全职妈妈,我花很长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吗?”
如果妈妈本身状态不好,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这种状态也会深深影响孩子。因为比起陪伴时间、陪伴形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状态,是沉重还是轻松,是焦虑还是坦然,是步步紧逼还是耐心引导,这些都决定了你和孩子的相处质量。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有多优秀,他们只在乎爸爸妈妈是否快乐。如果大人的情绪状态不好,那么,给孩子的陪伴就不可能是健康的。你的面部表情、说话语气、肢体语言都是一种情感暗示,你是否关心他,有没有耐心,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有幸福感的陪伴,能接住对方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本身负面情绪太多,与其硬着头皮陪孩子,不如暂停,先接住自己的情绪再说。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是否耐心,是否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