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从一个有点争议的话题说起,养儿防老。据说这是在中年人里,割袍断义触发率最高的话题之一。争议程度不亚于豆腐脑是甜是咸,或者胡辣汤到底是喝河南的还是西安的。 但事实上,严肃地看,这个话题不仅关系到价值观之争,它更关系到一个重要的议题,养老。下面,咱们具体说说。 01 儿子和女儿,哪个更养老? 2023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大约是2.2亿,而老年抚养比是22.5%。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我国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承担1名老人的抚养责任。而在2013年,这个数字是13.1%。没错,十年将近翻了一倍。不只是咱们国家,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养老是个大问题。根据世卫组织的预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达到16亿,而到那个时候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和12岁以下儿童的数量基本持平。换句话说,到了那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将会变成一个普遍现象。首先,从客观角度来看,养儿的确可以防老。注意,咱们这里说的“儿”是指广义的子女后代。要知道,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形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也就是,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而居家养老的老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子女同住,也就是靠子女照顾。根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出现了明显的核心化趋势。比如,2000年,65岁以上的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超过60%。即便不同住,大多数老人和子女的居住距离也非常近。说白了,很多人养老,靠的还是家庭内部。那么,回到狭义的层面,在咱们国家,是儿子承担养老责任多一些,还是女儿多一些呢?这个问题乍一看很主观,但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其中一个研究,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许琪教授的研究。许琪教授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时,论文的题目就叫《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基于家庭内部的比较分析》。许琪老师的结论是什么呢?咱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第一个结论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儿子赡养父母的比例略高于女儿。许琪老师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做了严格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儿子承担养责的概率更高。这是不是意味着,全国的儿子普遍比女儿更孝顺呢?别着急,咱们继续看下面的结论。许琪老师的第二个结论是,儿子提供经济支持更多,而女儿提供生活照料更多。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子女承担养老责任,主要是两个方面,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而由于历史因素,我国普遍流行“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性别分工模式。再加上,过去女性的就业率低于男性,这就加剧了这种分工养老的模式。之前,还有学者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庭养老,结论跟咱们国家是一样的。注意,到这步还不算完,假如把城市和乡村分开来看的话,情况又有变化。在农村,儿子赡养父母的作用高于女儿。但在城市,女儿的作用明显超过了儿子。根据许琪老师的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城市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原本女儿承担生活照料责任的概率更高,因此加在一起,女儿的养老效益就明显超过了儿子。说白了,城市和乡村,儿子与女儿的养老作用明显不同。这也是这项研究的第二个关键结论。同时,许琪老师进一步调查发现,在很多统计中,儿子之所以在养老中的作用更明显,并不代表儿子一定更孝顺,主要原因之一,是儿子跟父母同住的比例更高。假如在统计过程中,严格控制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这个变量,那么无论是在经济支持还是在照顾父母上,女儿发挥的作用都比儿子更突出。没错,不是儿子跟女儿谁更孝顺,而是谁住得近谁更孝顺。换句话说,养儿防老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谁更能给父母养老,并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由收入、经济水平、居住距离等等很多因素决定的。那么,回到跟子女同住这个事,有一个问题无法避免,那就是要不要帮忙带孙子孙女?按照过去的理解,隔代抚养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比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沈奕斐在《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这本书中,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她的结论是,在城市双职工家庭中,祖父母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配合儿子、儿媳及孙辈的生活工作安排,隐藏自己的喜好,压抑自己的需求。之前,还有社会学家调研发现,相比于男性伴侣,老年人才是提升女性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家庭中,丈夫多做家务、多带孩子,很难提升女性生育的可能性。但这个时候,假如有外部力量,也就是老人愿意参与抚养,那才能真正缓解小家庭的压力。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工呢?沈奕斐老师提到了这么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对年轻夫妇来说,养育子女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年轻的夫妻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因此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去重新学习。再比如,请月嫂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和住宿条件,而且服务质量未必有保证。城市里大部分又是双职工家庭,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普遍比较大,没有足够的假期来养育孩子。说白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父母帮忙带孩子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价值交换。也就是,很多老人在退休后,愿意再为子女的家庭作贡献,这样等他们更老了,子女也就会更加顺其自然地照顾他们。 另外,除了物质上的养老,很多老人其实也希望获得情感上的回报,尤其是从孙辈上。现在,出现了一个新趋势是,在帮助子女分担养育压力这件事情上,有一批老人更愿意“出钱”而不是“出力”。之前,许琪老师调查发现,广州地区的老人普遍都倾向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有一些老人就表示自己平时的生活很充实,除了体育锻炼、旅行等线下活动,还会花时间去上网学习和娱乐。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现在退休的这一批老人,是我们过去常提到的“新老人”。也就是,他们出生在1962到1975年“婴儿潮”时期,他们在年轻时赶上了恢复高考,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和90年代的消费潮流,因此在笼统的老年人群里,他们是一批更有活力、更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而这一批新老人,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新老人,他们更倾向于享受退休生活,而不是全职带娃。那么,除了子女之外,这批新老人又是如何处理与亲戚之间的关系的呢?之前我们经常听说年轻人“断亲”,事实上,现在的老人也有“断亲”的趋势。很多老人就表示,跟亲戚和亲家没必要过多联系。之前,沈奕斐老师还专门调查了上海地区的家庭,结果发现他们当中普遍流行两个观点。第一个是,两亲家,不聚头。也就是,每个小家庭背后的两个原生家庭,一般不会频繁交往。根据沈奕斐老师的说法,这种现象背后有客观原因。比如,一个小家庭没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容纳两个原生家庭。但也有主观原因,由于各自的价值观差异,双方父母基本也不愿意有长期、频繁的交往。第二个是,很多人觉得最理想的居住形式是,两扇门,一碗汤。什么意思呢?两扇门,指的就是两代人分开住。即使是住在同一幢楼里,最好也是分开的两户。而一碗汤,指的就是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也就是,一方熬好了一锅汤,拿到另一方家中,汤还是热的。 说白了,就是距离稍微近点,还能互相照应。注意,这是最理想的居住状态,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是“两扇门,一碗汤”这个说法当中,“两扇门”始终排在前面,也就是家庭和谐的前提可能是保持适当的边界感。按照沈奕斐老师的说法,两代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帮忙,一直是我国最理想的家庭关系模式。比如,传统中国的房屋设计,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是纵深庭院。也就是,无论距离多近,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个单独的院落。最后总结一下,咱们今天讲了这么几个来自社会学家的观察。第一,在养老这件事情上,子女的作用非常显著。而回到具体现实,居住距离更近的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更多。第二,过去隔代抚养很常见,但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批新老人,更愿意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不是全职带孙辈。第三,跟很多年轻人一样,老人也不想应对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跟亲家不会频繁交往。好,今天我们先说到这儿。希望这些发现,对你理解家庭关系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新鲜、有料、有趣的知识新闻,欢迎关注得到头条。这是得到APP的一档日更栏目,每周一到周五零点准时上线。让我们一起在世事变化中,每天学点知识。罗振宇发愿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今年走到了第10个年头。
在跨年演讲十周年之际,罗老师将和你一起站到未来,去提前听那些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12月31日20:30,希望你提前预约,和罗老师一起跨年!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 《https://mp.weixin.qq.com/s/pl5GWqVW6YL1Cvsu_zmD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