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好多还是受保护的,居然在市场上明目张胆地卖,这可不行,希望有关部门能管一管。”
4月6日上午,市新闻传媒中心“马上办”栏目接到市民反映,在花山区同济菜场东门入口通道处,有商户明目张胆地售卖“青蛙”。由于不少青蛙品种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市民忧心这种售卖行为涉嫌违法,不仅会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还会扰乱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介入调查,全力守护生态环境与市场合法经营秩序。
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4月7日上午9时,记者在现场调查时发现,在同济菜场东门入口通道旁的水产摊位上,确实有蛙类在售卖,这些蛙体型偏小。几十只活蹦乱跳、品种各异的活体蛙类被装在网袋里,其中部分看起来疑似青蛙。摊位上,除了蛙类,还摆放着蚌肉、鱼、虾、黄鳝等各类水产。见记者走近,女摊贩热情地主动介绍道:“青蛙30元一斤。”然而,当记者表明身份,打算进一步询问相关情况时,女摊贩的神情瞬间变得不自然起来,急忙辩解道:“这里面既有青蛙也有牛蛙,都是人工养殖的。” 但记者了解到,菜场内,其他商贩售卖牛蛙的价格都在每斤 15 元左右,且牛蛙个头明显要比这些活蛙要大上不少。
▲ 品种各异的活体蛙类被装在网袋里
没过多久,一位中年男子前来购买了一斤多活蛙。该摊贩手法熟练地将活蛙装进塑料袋,随后重重地摔在案板上砸晕,准备宰杀。就在这时,市场管理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严厉地指出菜场里严禁售卖青蛙。该摊贩顿时神色慌张,迅速将装有蛙类的网兜以及刚称好重的活蛙藏了起来。她对着工作人员笑了笑,又小声地对买蛙男子说:“稍等一会儿,我等会儿再帮你杀。”
市场管理工作人员表示,市场有明确规定,禁止售卖青蛙,可能是这几天清明节放假,管理上稍有松懈,才让商户有了偷偷售卖的机会,“后续我们一定会加强管理,坚决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采访中,一位水产商户透露:“这家店卖青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平时我也没太在意。要是真的在卖受保护的青蛙,肯定得有人来查处。”另一位蔬菜摊主则说道:“市场里人员复杂,难免会有个别商户想钻空子,市场管理确实应该更严一些。”
据了解,野生蛙大多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私自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蛙,都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场所若存在售卖野生蛙的行为,都属于严重违法,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为了搞清楚这些售卖的蛙类究竟是不是受到保护的青蛙,具体名称叫啥?记者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以及现场拍摄的图片反馈给辖区相关部门。花山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和花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均回应表示,仅从图片初步判断,该摊贩所售卖的疑似青蛙。
青蛙属于保护动物,从事青蛙养殖,需要办理养殖证、动物防疫合格证等一系列证件。青蛙的养殖与销售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农水部门主要负责养殖环节的监管,但目前花山区并没有青蛙养殖场所,一旦青蛙进入市场售卖环节,区农水局便不再具备管理权限。
根据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规定,林业部门主要负责陆生动物保护,在蛙类方面仅负责蟾蜍、树蛙等品种,普通青蛙的市场售卖监管并不在其直接管理范围。
为此,花山区林业发展中心还专门联系了安徽师范大学相关专家,专家们依据记者所提供的现场图片,对售卖青蛙的品类进行了研究分析,最终确认为黑斑蛙,又名青蛙。
▲ 青蛙,学名全称黑斑侧褶蛙
针对该市场售卖青蛙行为,花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对摊位上的蛙类逐一进行甄别,最终仅发现牛蛙,并未查获记者此前看到的黑斑蛙。
随后,通过对该商户经营资质检查和进货源头调查,执法人员确认牛蛙的进货渠道合规且售卖手续完备,但没有黑斑蛙的进货记录和售卖手续。记者了解到,黑斑蛙虽可持证养殖,但在售卖环节需要办理相关证照。而该商户并未持有售卖黑斑蛙的证照,也没有其来源合法性材料,其行为涉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规。
“此次调查充分反映出市场监管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花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野生青蛙作为国家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绝对不允许私自贩卖。
本次由于接到线索后抵达现场时,售卖现场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查获实物且商户矢口否认曾售卖,导致取证困难。但当记者提出现场调查拍摄的照片难道不能作为证据的疑问时,花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场单张照片无法反映周边环境并形成证据链,并不能作为执法凭证。后续,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巡查频次,持续做好商户的普法宣传与经营指导工作,一旦发现售卖野生青蛙的线索,会立即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核实查处,依法依规对违法商户进行严惩。
随后,记者又将情况反映到市森林公安局等职能部门,他们在向记者解释了他们的职责权限后,委婉表示了查处责任不归口各自部门。
遗憾的是,截至记者发稿,相关部门对于该商户涉嫌违规售卖不明来源黑斑蛙的行为尚未明确具体的查处责任归属,“马上办”栏目也将持续关注事件的后续进展,推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市场经营秩序。
保护野生动物 共筑生态防线
花山区同济菜场售卖青蛙一事,在本该有序流通生活物资的菜场激起波澜。这一事件能被曝光,源于市民对生态和法律的敬畏。他们察觉到青蛙售卖背后的违法风险与生态隐患,主动向“马上办”栏目反映,这体现了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维护法治秩序的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涉事商户展现出的违法适应性令人深思——其迅速隐匿证据的行为模式,暗示着可能存在违法经验传承;而市场内形成的默契沉默,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群众监督机制的失效。
作为调查记者,我们不得不思考:当执法者还在依赖肉眼甄别蛙类物种时,违法者早已掌握时间差作案规律;当部门仍在争论管辖权时,濒危物种可能已完成非法交易闭环。这种非对称监管现状,亟需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跨部门数据中台等智慧治理手段来破解。
本次调查留下的最大启示是:野生动物保护不能止于个案查处,更需要构建预防-发现-惩处-修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我们期待,这起看似普通的市场案件,能成为推动野生动物市场监管体系迭代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