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login_bar_tip!

搜索
查看: 1393|回复: 0

【原创】“非典”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18: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正在浏览[时光机]频道,这篇文章记录了从6343 天前开始的旅程,提醒您:时光易逝,但回忆永存。
昨天我从南京一到家,就看到桌上有一纸条,是回乡下的妻子留的。纸条说学校打来电话,叫我不要上班去了,有事用电话和他们联系。我看过不免想笑,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我才懒得到学校去呢。再说学校也不是什么好学校,不叫我去,我正巴不得。但在家又能做什么事呢?照电视上说的做,看看书,做自己未完成的事。我倒没什么事要完成,我想自己很长时间没有安静地看书了,心灵似乎飘浮在空气中,像“非典”弄得自己的精神不得安宁。
我想还是看看书吧。我决定把《周作人的散文精编》再看一遍。书是大学时的好友阿缪寄来的。过去曾看过一些,觉得不错,何不趁现在悠闲,再看它一看,一可以让自己静心,二可以获得一些灵感的启迪,何乐不为呢?我也好长时间没写作了,因为人懒,很少动笔,偶尔想写,也因读书甚少,生活经历过于单调而搁浅于笔之滩涂。我觉得现在也没什么好写的了,风花雪月的年龄已经过去,激情似火的年月也因痛苦的记忆成为不敢捅破的蜂窝。除了工作之外,我只有无目的地学习,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精神。过去因为没有电脑,业余除了打牌、逛街、喝酒之外似乎只有写作了。记得还是单身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坐在寝室里,吸着一根烟,看书、写作,充满凄清的味儿。我喜欢独处,喜欢在细雨绵绵的季节独自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作悠远的沉思。
乡下的孩子大多习惯于宁静。在一个人劳作的时候,心灵似乎更容易感动。我喜欢,是因为在独自的劳作中,一个人以近乎麻木的心田享受生命的自由。“劳动是苦的,但劳动也是美丽的。”,这是那些从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作家们常常告诉我们的话。或许正因为劳动是美丽的,所以我才觉得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付出自己的汗水,远离欲望,远离尘嚣,那就是对心灵最好的慰籍。
因为“非典”,我有了不上班的自由。如果在家无事可做,觉得烦闷、苦恼、不安,那就大可不必了。记得弗洛姆写的一本书,叫《逃避自由》,我买来已有好多年了,但始终静不下心来看它。原因有二:一是我需要自由,正因为自由,我才选择当教师这一行当;二是我缺少自由,为了生存,也为了家庭,我不得不拚命工作,希望尽可能多地挣钱来养活我的家人。至于生活水平,我并不在乎,只要有饭吃,有衣服可穿,我已心满意足。我最担心是自己所挣的钱不能养活家人,尤其当出现意外或变故时,使生活陷入窘境。打拚了这么多年,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养活不了,我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虽然我不相信失败,也不觉得生活没人家好就是做人的失败,我从来没这么想。我说“失败”是指自己做人的责任没有完全尽到,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戟剑沉沙,不名一文。前不久我在《读者》上读到一篇文章,叫《安贫乐道,就是人生的失败吗》。觉得作者问得好没道理。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你如果追求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一旦你处于劣势时,下岗的是你,被炒“鱿鱼”的是你,生意场上失败的是你,你还有什么“资本”去安贫乐道。安贫乐道作为生活态度可以,但不能把“安贫乐道”作为精神追求,因为这个社会是冷酷无情的,你不奋斗,就要被淘汰。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不做,是因为他还有几亩农田,如果他一贫如洗,靠给人打工过日子,我想他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早就见鬼去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中国人和美国黑人街头卖艺的不同命运,指出中国卖艺人进入音乐厅,做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因为他不甘命运,有奋斗精神,而美国黑人仍在街头卖艺,不能成功是因为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最好,丧失了进音乐厅成为音乐家的机会。接着文中又讲到一个中国女士远离丈夫与孩子到外国餐厅打工挣钱,劝一位挪威说书人到中国去教书赚钱而遭拒后,发表一番“宏论”,说什么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我们来到你们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拼出自己的一份体面事业、中产阶级薪水和小洋楼……。作者最后写道:
在西方人眼中,为出人头地地付出如此代价,实在太残酷、人生难道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为何中国人总势利地以财富、洋楼、学位、白领等物质的东西来论英雄?为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就不被认为是好样的?难道我们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观是否有问题?是否过于功利主义的庸俗?
几个“问”倒蛮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可是很苍白。因为首先作者也是中国人,所以用“中国人总势利……”这样的句子就有问题,至少作者不是这样的人,而且那一个“中国女士”的想法也不能代表中国人什么;其次“不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也没人说我们是失败者。可能是我们自己心虚也说不准;其三她在问的什么,忘记一个严酷的现实,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美国人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满足安贫乐道,他们能造就成现在的美国吗?淡泊的一生固然需要操守,但进取的人生更需要拚搏。
其实我在反问作者时,我就是一个追求平淡的人,我以最低的生活标准,最少的欲望在从事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比如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尽量少用塑料制品,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比如我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我热爱小动物,从不无端踩死它们,我还是保守主义者,我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但为了自己和别人的生存,我不得不打拚,像那位在挪威打工的中国女士,但我没那位女士那么有“志气”,我更多是为求最低生活需求在努力地工作着。如果我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平淡”,那不是扯淡。
    在家的日子能安心读书,偶尔到户外走走,真有点像作者崇尚的“淡泊”。但我不甘这样淡泊地活着,如果有工作可做,我宁愿去工作,因为只有在劳作中,一个人的精神才不至于糜烂。
每一条内容都代表用户宝贵的个人意见和观点,欢迎建议和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马鞍山聚网 ( 皖ICP备2022000810号-1|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772号 )经营许可证/EDI编号:皖B2-20220283

GMT+8, 2025-1-18 18: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